《李鹏展访谈录》专文连载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李鹏展访谈录》专文连载 > 正文

李鹏展访谈录(四)从玩土炮到开发生产高档商品机——访欧博公司刘朝辉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7-01-15 16:48:33  评论:0

 

文/图 李鹏展

李:公司何时成立的?处女作产品是什么?

刘:公司是1994年成立的。刚开始时是我们这几个人喜欢胆机这个东西,是“玩”;现在则是把这些“土炮”的东西变成商品来卖,上市以后再逐步把它给完善。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找经销商,只是通过朋友介绍一一“传销”,等到赚了钱后才找经销商的,这种商业意识是一步一步来的。刚开始,产品连包装箱都没有,以后逐步把它形成了一揽子产品。通过参加音响展,广州地区有几个商家看中了我们的产品,才开始形成了第一批的分销,通过与分销商的联系,销售业务才逐步做起来。

不过一开始工艺不行——在北方嘛!那时正是胆机起步阶段,南方有银耀、维克斯、极典、斯巴克、天琴等厂家,实力在当时较强。北方一些厂家在外观工艺上肯定不如南方,但为什么我们还能起步?重要是对声音有一定的追求。那时的经销商还有远见,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会积极推广,当时我们起步利益于有三、四个这样的经销商。

产品的声音一直在完善,但外观工艺并没有太注意,到后来才注意到外观工艺对商品运作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得益于我们起步时正值胆机业很火爆的时候,在展会上有很好的销售业绩;另外,经销商定货也较多。当时跟于建兵合作,其设计的“艺术家”胆机评价很高,价格也很贵(2万元),是Hi-End产品,我们就用它来做形象;而M100的价格带适中,很实用,声音又过得去,是我们的重点产品。

李:公司产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我们在起步时想:要有形象产品但不指望它赚钱,只做形象。把于建兵作为我们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来做宣传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而主力产品(指M100)没有明显的缺点,讲求实用性,音乐感不错,并具有“百搭性”,推什么音箱都没有大毛病。刚开始,我们就是拿M100与当时评价颇高、比较流行的美之声监听一号音箱相配的,再加宣传,把欧博这个品牌树立起来,在这基础上开始向其它地区辐射,胆机也逐步形成了一个系列风格,特别是到了1998年后,外观各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开始注重产品的美观。

我们特别注重对输出变压器的研究和试验,1997年以后大量采用进口电子管,使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高,我们有很好的进口电子管业务渠道,信誉也很好。

1998年我们又推出了晶体管机,均为木侧板,这是考虑到产品设计要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再往后就要考虑到搭配、实用性和兼容性等,但在当时必须考虑晶体机一出来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1欧博刘朝辉.jpg

另外,我们认为一个产品有很长的寿命。开发一个产品很不容易轻易地用自己的产品去否定自己的产品,这种做法是比较失败的。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比如M100到现在卖得还不错,从M100到M100 MKII至现在的M100 SE版从一开始的到现卖了5年,它还有一个比较长的销售生命力,也说明我们保护得很好。实际上,很多厂家忽略了投入的广告宣传,为了商业目的,轻易去毁掉一些型号,轻易去否定自己,我觉得浪费了自己很多的资本和财富。

国产晶体管机虽然推出了很多新品,但我觉得水平不是很高,还需要有一个超越的过程,一年不行就两年,总之要上一个台阶。入关以后,竞争就会更加激烈了。

纯技术在Hi-Fi领域里不是很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经验,国产音响最大的问题是不太注重对“细节”的研究,无论音箱、功放和CD机都是如此,所以,与进口器材相比是很难超越的。

李:您最得意的产品有哪些?

刘: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二是市场行为。市场行为的如M100胆机和去年的a100晶体机。技术上的就是我们技术含量较高,售价较贵的产品。我认为,这两方面的产品均要的。

李:怎样看待客观测试与主观试听的关系?

刘:我认为,主观听音好的其客观测试决不会差;但客观测试比较好的主观试听未必好。这个问题讲座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还是客观测试的条件不够,测试方法无法反映人的主观听音。我觉得主观试听与客观测试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说:什么叫“悦耳”?您可以说“失真小”就是“悦耳”。这个问题我探讨了很长时间了,可以说,失真小未必就“悦耳”。因您测试的可能是总谐波失真,但并没有分析谐波失真的含量。

最近我们有一个软件可以测试某些偶次谐波的含量,我们做了试验,如果主观听音好的,偶次谐波的含量在失真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多。比如:一个万分之一的失真其奇次谐波占了98%;而另一个百分之一的失真其偶次谐波占了98%,可以说是后者好听,这说明我们以前敲定的客观测试标准无法反映出主观听音的东西。另外,音响本身就是主观的东西,国外音响产品为什么会比较成熟,就是对主观试听与客观测试的把握问题。主观听音往哪个方向走,它有一套客观的手段。

人的耳朵听觉是非常复杂的,是任何仪器都替代不了的,而且还带有一种人文感性在里头。到了今日,Hi-Fi都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了,再谈主观试听与客观测试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意思或比较“业余”,所以,一款产品要从测试结果、艺术感觉、设计特色等多方面去综合评价。

李:主观试听时常用的软件有哪些?

刘:最后校声主要是以古典音乐为主,但从商业角度来讲,要包罗万象,具有百搭性。弦乐用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来试,器材不好,高频很容易刺耳;人声用“民歌蔡琴”、国外的“大眼妹”,男声的我喜欢的用歌剧选段如帕瓦洛蒂,一是帕瓦洛蒂的声音有“冲劲”,帕氏能放好,放任何男声流行乐都不会太差。交响乐非常复杂,强音弱音非常多,很考器材,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乐,其第二、四乐章录得非常好,大提琴的群感录得很棒。

主观听音时,用的CD唱片不能太多,这些唱片听熟了,功放做得怎么样,一听就知道了。

李:国内、外哪些产品对您的思想、理念及产品设计产生过重大影响?

刘:刚开始做胆机时,对国外产品了解不多,而国内当时做的一些产品对我们的影响颇大。国内胆机做得较早的有“关氏”,其成名作是K-6。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产品或许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在当时做出来的声音特点很明显,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曾对其做过研究,觉得关氏的校声方法、电路到现在也是很不错的。

后来我们接触的国外产品多了,包括马兰士的8B胆机,对我们以后的产品设计起了一个非常好重要的作用。通过对8B的研究,尤其是输出变压器的研究,对后来产品设计从概念上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国产胆机是从北京起源的,包括后来的曾德钧、银耀等,斯巴克可能是他们自己单独设计的。国内一开始的几个主要胆机厂家他们几乎都是在同一地区衍生出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

我认为国产胆机的起步是比较高的,我曾经与进口胆机进行过比较,发现起步要比国内晶体机高得多。

李:您心目中的经典产品有哪些?

刘:音响有HARBETH的HL-5、Compact 7,Rogers LS 5/9,另外到现在仍长盛不衰的如BBC的LS 3/5A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产品。

功放有历史铭器如:Marantz 7、8、9,Jadis JA-30,Cary CAD-300等。我觉得目前有些技术有退化或退步的倾向,因我心目中的这些产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产品能够替代它们。

李:自己现役和服役过的音响器材有哪些?

刘:自己使用过的器材很多,最早是HARBETH的LS 3/5A,后来是Compact 7,现在我在家使用的还是LS 3/5A,是Spendor签名版,低频的下潜与整体平衡性都不错。CD机用的是Micromega的转盘加解码器。使用的信号线为超时空,喇叭线为线圣。

李:您的学历、经历和追求?

刘:我的个人经历算是比较正常。父亲喜欢听音乐,我则从小喜欢音响,喜欢动手做。收入不高时,做的机器档次低一些;毕业后出来给人家打工,收入多了就做一些档次高的机器。

喜好胆机应该说是受到当时的《无线电与电视》的影响,因象我这样的年轻人对电子管的了解不多,《无线电与电视》在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胆机是在北京起步的,因受到关氏的影响,再加之在这个氛围中逐步学习,觉得这个事情可以作为商品来做,就搞起了公司。

李:国产音响工业的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刘:我认为主要是社会购买力的问题,市场疲软从而带动大家心态的变化。纵观国产音响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即是音响市场比较好的时期,所以,一个良好的市场才能带动整个音响业界的发展。

国产音响这几年发展进步得比较快,进步最快的还是功放,尤其是晶体管功放。胆机一直保持了一个比较平衡的发展,但是因为做的厂家少了,它的好坏代表不了一个时期的状况。

音箱这几年主要是在外观、工艺上提高了比较大,而声音上的提升并不大,比原来是进步了,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这里面主要是跟素质、水平有关系,再就是跟市场有关系。目前的市场造成了国产音响厂家的急功近利,追求高品味的这些人,由于得不到商业回报,无奈有的暂时退出这个市场,而更多的则是为了生存吧,做一些市场需求的、大众化的东西。我想,目前世界其它地方也是这个趋势。

一般公司有实力时都会注重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和研究,但也注重商业行为,这两个方面运作得当,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如果运作不好可能就会堕落下去,这没办法,任何人救不了,完全是商业规律的自然淘汰,所以,有些时候为什么很著名的名牌倒闭了?如Marantz公司卖给了日本人,我认为问题主要是出在运作上,往往是注重产品的开发而忘记了市场运作,所以现代化的企业更要注重二者的关系,这是目前国产音响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李:进口产品的优势与国产产品的差距?

刘:我觉得进口产品的优势在中低价位里非常明显,国外很多便宜的产品尤其是一些著名音响公司的整体设计水平比国产品高很多。晶体管机有:雅骏、菲丝、音乐之旅等品牌,它们的零售价很接近国产晶体机中的中、高档价位(4000~5000元),但整体制作加工水平国产品很难达到。

现在国产晶体机在外观、工艺上显得很豪华,但在电路及声音水准上与价位相当的进口机相比还是有差距,包括我们的产品也一样,说明进口产品在这方面的研究比我们深入和透彻。

音箱同样如此,像市面上进口音箱,虽然便宜,但在整体平衡度等多方面做得非常好,最明显的例子是KEF Cada 7、8音箱,这么便宜的产品,即使很贵的国产音箱也未必能达到它们的平衡感,这方面是目前国产音箱与进口音箱的差距所在,说明我们的整体实力还没有达到人家的水准,所以,反映在低价产品的差别就特别大。

国产音响一要不断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二要牢牢地控制中低价位的市场,这样国产音响才会有前途,否则以后就很难长久生存。目前国产Hi-Fi音响受到低价位的国产音响与进口较便宜产品的夹击,而与进口产品又有这么大的差距,再不努力,市场就会愈来愈小。

李:怎样看待和评价国内外音响媒体的作用和地位?

刘:媒体与市场是同步的,市场不行,媒体也很困难;媒体和厂家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厂家有短期行为,媒体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此行为。 厂家要不断地树立形象,开发一些个性化强的产品,抓住市场上的一些“点”。媒体也如此,实际上媒体也是一个企业!抓不住卖点,抓不住市场节奏,自然也要落伍。媒体运作无非是发行量、读者群,媒体在这方面拿不到很好的业绩,厂家最终也会抛弃它。

媒体要找对自己的位置,是技术型的就要把这部分发挥出来;是导购性质的就做导购。现在不管什么类型的杂志都往上“涌”,同一种方法、形态,这样就没有了自己的特点。

我们厂家做广告是选择媒体的,哪些是消费者看的,哪些是经销商看的,根据不同的时间、季节来选择媒体上广告。

我认为媒体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厂家做广告,哪些可以上,哪些不可以上。

这两年有些媒体在退步,有些是停止不前,也有些是在进步的。媒体要走向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道路。

同内媒体基本上都看,海外杂志主要是看《音响论坛》,再就是《发烧音响》,美国的《发烧天书》不好买,我一般通过网页去看,但其评价产品与我们的思路方法不太一样,所以我主要是看前两本杂志。

李:怎样看待AV与Hi-Fi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和归宿?

刘:我认为,AV与Hi-Fi是要分路去发展的,这是必然的。因Hi-Fi所追求的那种东西是搞AV那些人接受不了(也不可能理解)的。是做AV还是做Hi-Fi,其思路是不一样的,要看企业适合做什么,但我想:Hi-Fi做得好的厂家,AV未必就能做得好,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拿Hi-Fi知名度去为AV做铺垫是不对的。AV要进到里Hi-Fi里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不是说在AV做得很好,进入到Hi-Fi马上会做得很发了。

AV与Hi-Fi会有不同的厂家去做的,可能做好AV就不愿去做Hi-Fi了,反之亦然。两个领域都会有各自的厂家。

李:国内厂家与商家间的关系?

刘:厂家与商家的关系是一种商业关系。我们非常重视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消费群体建立起来,商家实际上起的是一个桥梁、媒介的作用,产品卖得好不好,取决于消费群,尤其是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理智,所以,这时候厂家与消费者的沟通显得特别重要。产品被消费者接受了,商家自然就会好好的做您的产品,否则,商家也会分析这个问题,他也会看消费者的态度,所以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想办法与消费者沟通。

我们在产品说明书上做了“客户意见回馈表”,在一些展览会上印发“客户意见调查表”,至今,我们有几万个客户的地址,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料,现在有了网页后,我们就通过它来建立起新的消费群体,把这个消费群体建立起来后,实际上经销商的工作就更好做了,有人买您的产品,经销商有利可图,自然的就会来找您。 反之,您给经销商许了很多的愿及优惠政策,但消费者不认产品,市场不行也没用。


1999-12-22

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

2000年第八期上发表

    标签:高档 商品机 欧博 刘朝辉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