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李鹏展
李:公司是何时成立的?处女作产品是什么?
曹:公司是1993年8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于1994年第四季度产品正式批量投放市场,这期间主要是从事研制开发工作。
处女作产品是550和560胆机;560是用FU29电子管,每声道两只并联推挽输出。
李:公司产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曹:希望能用一些真实的材料,好的工艺,把一些发烧友的理念融合进去,尽可能给消费者、给音响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些比较真实的声音。总之,我们强调一个“真实”,无论是材料、工艺、设计和声音。
李:公司有什么系列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曹:最初是5系列合并式胆机,比较成功是的是530。当时国内搞胆机用KT88电子管较多,但该管子的可靠性有一定的问题。530用的是KT100,价格比KT88高很多,但其可靠性也好很多,相对来说,音色较中性,宣染少,这款产品投放市场后在国内就很受欢迎,在国产音响大展中也是获得好评的产品。
之后,这款机几乎是我们的主力,从1995~1998年中,530出口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都是530先进去,然后其它的产品才跟进去的。像法国和意大利的音响杂志我们的市场分析报告对530的评价就是“准确”两字。
这款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造型工艺与现在的产品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体积比较大,今年以来的销售量开始有些下降,不过我们已有新的产品替代它了。
曾开发过6系列的胆机,是低价位的箱体式结构,前两年销售还可以,但后来发现玩胆机的人不太喜欢低价位的产品,6系列也就不生产了。
1996年我们开始开发晶体管功放,当时是由马经理与工程部的一些人员策划的,从1996年6月份产品投放市场,210C这款产品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是比较成功的。在210C的基础上我们又有很多变形机出来,比如把它做纯后级,或桥接成单声道后级。
在1996年底,我们又开发出来了220C晶体管合并机,我们认为220C至今仍是Hi-Fi机里产量最大的机型,其它厂家很难有一款Hi-Fi产品能赶上220C的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广州白天鹅音响大展期间,广州的经销商一天零售210C三十七台。到1997年广州白天鹅音响大展时,广州销售商一天零售220C是四十六台,这些都是创记录的。
另外,我们又开发了230C,用场效应管的目的是使产品更接近胆机的音色,于1998年初投放市场后反应不错。
最近我们主要是开发了一款用Hi-Fi理念做的5声道功放D1205.1,小批量投放市场,现在看反映不错。我们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基于:AC-3系统出来后对音质音色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依目前来看,AV与Hi-Fi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了,用Hi-Fi的设计理念去做AV系统,这样才能把AC-3所应有的声音特质表现出来。
D1205.1有5个独立的声音,5个独立的变压器,每声道输出120W,用任意两个声道功放都可以做很不错的Hi-Fi功放使用。如果追求大功率,设有桥接开关,两声道桥接起来后每个声道有330W的功率输出。最近这款机器的反映应该是相当不错,可以说是零库存。
马:560应该说是早期电子管产品中销量较大的,到现在还有一定的知名度。再就是550这款机是价格很高的(9000多元),但品质也相当高的,在起步的那一年,我们半年时就销售300多台,在当时也算是销量很大的。
李:怎样看待主观试听与客观测试的关系?
曹:我认为一款产品首先要有好的测试结果,这样才会有好的声音。或者说,有了好的测试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的声音;而没有好的测试结果,肯定不会有好的声音。
李:国内外哪些产品对你们的思想理念及设计产生过重大影响?
曹:Audio Research、Unison、Krell、Mark Levinson等这些机器我都比较喜欢的,具体哪一款给我们的设计带来的灵感并产生影响,很难讲。我们是一个设计群体,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提出的设计理念,大家会反复进行讨论,最后才会选定一个设计方案出来,但这个设计方案与最初的可能就有差距了。还有一点,我们的产品不是走“模仿”这条路子,坚持我们自己的东西,最多只是参考一下而已。
马:我觉得公司产品设计理念和思想主要还是来自于欧美的产品,但我们决不会完全照搬。我们斯巴克没有什么“大师”,而只有一个“设计群体”。现在有一些厂家在模拟上述进口产品,我们斯巴克既然是打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形象,就要有自己的东西。模仿,我们斯巴克是比较反感的。
曹:我们斯巴克的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刻意去追求。
李:您的学历、经历和追求?
马: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航空动力装置控制工程专业,说白了,就是发动机自动控制专业;1995年受上级委托负责这家公司。
搞了音响之后,我觉得该行业比较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只有在性能好、质量好、外观设计漂亮、价格适中、售后服务周到等完备时,你的产品才会有市场,才会竞争力。反之,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很能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的东西,我喜欢这么一种氛围。
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产品经营和生产确实不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要研究产品怎么才能更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在这方面我动的脑筋比较多。
李:怎样看待AV与Hi-Fi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和归宿?
曹:AC-3系统出来后,应该是对AV器材的一个推动。前两年,在VCD的带动下,音响器材本来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产品,却被用家电化的方法来生产,片面追求低价位和产量,使得产品本身的可靠性与质量都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声学的角度来说,不应该分AV与Hi-Fi,都应叫做声频功率放大器,我觉得AV与Hi-Fi器材最终会走到一起的。
马:目前媒体也把AV与Hi-Fi分为两大类,有的侧重讲AV,有的侧重讲Hi-Fi,这两类产品的市场都比较广阔,只不过有很多人觉得AV更适合他、更全面些。AV产品目前水准不够高,原因是低价、质劣,没有很好的把AV形象做好,树立好,所以,目前音响产品投诉最多的就是AV产品。
Hi-Fi我认为它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产品,它追求的是高保真、高品质的东西。我曾经给别人这样打过比喻:Hi-Fi是男人的西装。什么意思?西装从面世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还没有过时;而AV可不可以说成是女人的时装呢?因为它换代比较快。
Hi-Fi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应该在AV产品上体现出来,所以,我认为两者没有鸿沟,应该是都能做好的东西。今年我们就做了一个尝试,即D1205.1五声道功放其设计理念完全是按照Hi-Fi的理念去设计的,使得这款产品既有AV所要求的大功率、大动态的效果,也有Hi-Fi的高品质、真实演绎的这个特点,所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AV与Hi-Fi是很好的兄弟。
曹:Hi-Fi产品尤其是高档产品,体现的是一种Hi-Fi文化,一种很个性化的文化,Hi-Fi是更强调一种文化内涵的产品。
李:国产音响工业的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曹:我觉得这几年国产音响工业的发展很快,正在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如刚才讲过的的VCD所带来的粗制滥造的市场,把价格、人的心理、消费者的观念完全都搞乱了,这个局面可能要慢慢才能扭转过来。这个问题我认为比较严重,因为大家都在片面的拼价格,没有利润空间来搞宣传推广,没有利润空间对产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最终将阻碍音响工业的向前发展和技术进步。
马:与国外音响工业相比我们是后起之秀,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速度却比国外同行要快很多,这主要是取决于市场经济,取决于中国有这么一个广阔的市场。
市场上一些比较成熟的产品,我认为还是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厂家做的东西,包括AV与Hi-Fi这两块。中国的音响市场发展,我觉得是很有希望的,为什么?因这个市场决定了产品的发展,毕竟中国人口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潜在的购买力可能会比较大。这几年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双休日或8小时以外怎么过?我认为玩音响是一个很好的内容。
李:进口产品的优势与国产品的差距?
曹:进口产品优势比较明显,第一它有品牌形象,因为它的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比较有文化内涵。另外,中国人多多少少比较相信进口产品,这也是个心理定式。
第二个优势是在技术方面,在新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这些方面,国外产品都领先国内产品很多。
第三个优势,从质量和可靠性来说,国外一些名牌厂家在这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
国产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象我们可以做出与国外产品很像的东西,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工艺差很多。另外,基础的东西如电子元器件等,很多都掌握在国外人手里,所以,我们很难做出像金嗓子那样,用那么多管子并联输出的Hi-End功放,因根本找不到这么多配对好的管子。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基础上工业是比较薄弱的。
还有一个,在于对高档产品怎样更好的赋予它一些文化内涵方面,国产品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马:我认为有两大块,第一个是元器件,特别是晶体管这类产品,功放管95%以上都是进口的,这个差距相对来说较大。
第二个差距是表现处理包括金加工处理等,这个差距主要是时间问题。为什么?毕竟国外音响工业的发展比我们早几十年,但我认为,中国音响产品的发展速率可以说连国外都很吃惊,所以,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逐步完善,应该讲这个差距会愈来愈小的。
讲到优势,我认为国产与进口产品各有优势。进口产品的优势前面曹总已讲过,中国产品的优势在哪里呢?产品跟进的速率非常快,这是其一。另外中国的劳动力便宜,必然会带来产品价格方面的优势,这是国外厂家都比不上的或没法比的,所以,像我们的产品出口比同类的国外产品要便宜很多。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英国看到一款分体电子管功放,从整体设计、用料、工艺来看与我们的一款908B胆机很接近,电子管用的是中国长沙曙光牌的,但它的售价为:5999英镑(合6~7万元人民币),我们的机器才卖1万多元人民币。
从第一届至第五届国产音响器材大展来看,无论是一些Hi-Fi产品,还是AV产品,从整体的功能特性、品质、整体的质数等,我认为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这两年是大大缩小了,但中国仅仅是几年的问题,但在国外可能是十年、二十几年的问题。
从整个市场情况反映,早几年是进口产品的天下,这两年应该可以讲应该是中国产品的天地。为什么?老百姓认为:现在国产的东西与进口的东西差距很小了,但价格的差距太大了。
作为斯巴克我们始终有个想法,我们要向人家(国外)学习,好的东西要学,但不是抄袭,这样才能更快的缩短这个差距或者达到甚至超过他们,我相信,三五年之后,国内有东西会超过他们的。当然,最关键的是国内有很多东西还要再努力,如基础工业、晶体管、五金加工等要再上一个台阶。
李:怎样看待和评价国内外音响媒体的作用和地位?
曹:音响产品既是一个电气产品,又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制品,所以,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纵观世界各国音响业,其规模都不算是很大,但它所拥有的专业杂志、报刊及电台的专栏等应该是非常多的,这也说明音响文化本身就应该包含着这些媒体。
另外,音响行业与媒体是互相依存、互相沟通、互相配合的关系,媒体要及时地把音响业的一些变化、动态、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忠实的表达出来。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的一些媒体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们不太敢讲真话,比如有些媒体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凡进口的产品您可以用一些好的语言去描绘它,但国产品都显得很慎重,那怕这个进口产品很差,只要打国外牌子的都可以放肆去写它,国外产品你写它的,大家觉得没问题(进口货嘛!)。国内产品如果你写它好,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会觉得你媒体是不是被厂家“收买”了;反之,如果你写产品不好呢,似乎厂家又不太高兴,所以,总是在这个问题之间摇摆来、摇摆去的,缺乏一种权威性和公信力。
另外一个问题呢,目前翻开杂志,尤其在器材评论方面我觉得特别苍白,因大家写文章的路子都一样:某个厂拿了一款机,先看外型,再看是谁做的,再分析分析电路原理,最后讲讲听音等等,而且这些语言都是似是而非,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我甚至可以说,把写A品牌的文章套在B品牌上是完全适用的,而且几乎年有的杂志、所有的文章都很。这方面真正的作者群也不是特别庞大,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其权威性不够,不敢说实话!
我接触到的一些海外媒体,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刊物,在这方面做得就好一些,比较敢说实话,而且真的不怕得罪人。像日本总是那么几个人去评价某一款器材,我说它四星,你说它三星,都没有问题的,登到杂志上面也不怕人家反感。我觉得这么搞下来,无论杂志或评论员,慢慢就会形成“权威”,而且这些评价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听音环境,很好的测试结果摆在那里,有这个作为依据,对消费者去评价、欣赏,甚至去购买器材等确实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但是看了国内的一些评论,真的很难根据文章去判断这款产品是不是值得去购买。
不过与其它行业比较起来,音响媒体在国内算是比较活跃的,而且发展比较快,客观地讲,对国产音响的起步和发展直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些媒体每年举办的一些音响展示会活动,也为一些厂家提供了很好的宣传机会。
总结来说,既希望媒体充分体现它的公正性、权威性,或者办得更生动些,更能够贴近生活,让消费者和厂商接受,这些方面还要下很大的努力,否则,照目前这样下去,整个媒体业会愈来愈苍白。
马:媒体与厂家是互补的关系,是彼此依附、彼此生存的关系。企业的产品出来需要宣传,媒体需要通过企业的支持来创办,实实在在的媒体与实实在在的厂家合作,我认为这样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缺一不可。
怎么来很好的正确对待国产品,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媒体业应该好好研究的。同样,作为企业也应该很好的研究怎样通过媒体把产品宣传给消费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营销的发展,媒体只有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消费者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它的生存空间会愈来愈小,为什么?因现在有很多的东西不用看杂志、通过网上就可以了解到了。
目前一些媒体的状况令人担心的,什么状况?它们现在比较(过分)注重自身的效益,而没有注重媒体的效应,这样下去,这些媒体会走下坡路的。媒体只有端正自己的思路,不仅仅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办刊方向,它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社会接受,它的地位才有可能提高。但如果媒体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的话,那么它的地位作用会遇到最大的问题,因为现在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东西。据我了解,很多企业都对这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意见、有些看法。一些企业都在适当的调整宣传战略,通过其它方式方法、途径来做宣传,这方面的问题的确都应该引起媒体的注意。
李:企业规模、产品系列与市场营销三者间的关系?
曹:从社会化生产原理来讲,企业规模大、产品系列多、能够覆盖的面广,肯定是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子。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如果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去追求大,形成像泡沫经济的那种企业模式,其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益都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几年音响行业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要得到适当的控制,重要的是要把企业效益体现出来,保持企业有一种长远的发展动力,在这个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当然企业规模大、产品覆盖面广将会带来更好的效益,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马:我认为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说:有一个好的市场营销,还要有一个产品系列,我认为它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基本的条件,而市场营销我认为它是一个龙头,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确定市场,要围绕着市场转,你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营销体系,也才能保证有一个很好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秩序,只有这两者抓好后,我认为企业才能上规模。
另外,企业规模也决定整个市场的变化,市场本身状态不好,或整个营销系统的产品结构并不适合市场,那么企业规模要让它大也大不起来。做好市场营销,开辟好市场是第一要素;通过市场反馈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系列,只有这两者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才能最终形成企业规模。
曹:我认为市场开发是一个点,产品开发是一个点,通过这两个点拉一条线,这就是企业的纲,有了这个纲,才能够搞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生产准备等,如果这两点很差,或这条纲拉不起来,这个企业是没办法发展的。
李:很多公司的产品工艺是逐步完善的,你们的产品完成度相对较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曹:我们考虑到一旦产品投放市场就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而不是把一个档次不高的、起点比较低的产品投放市场,一开始就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这几年都是这么做的,如先做一些中高价位的产品,再做一些大众化的产品。
李: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和效益息息相关,你们是如何看待和把握的?
曹:实际上一开始斯巴克产品的质量并不是很好,1994年为了追求产品的音色和特性,那时产品很多元器件的参数都用到了极限。到了1995年问题就出来了,大量产品返修,可以说,1995年很大的工作是在维修1994年的产品,使公司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损失,也丧失了在市场很好的情况下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一个产品最关键的是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只有把质量提高了到一定水平后才有可能去追求某种“特色”的东西,应该说斯巴克抓产品质量是花钱买的教训。
我们抓产品质量是从原材料开始的,原材料在入厂复验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对一些刚投产的产品,我们一般会多设定一些临时质量控制点,最终用户在出厂的环节我们又制定了远远高于国家的产品整机检验标准。
1999-11-13
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
2000年第六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