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展访谈录》专文连载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李鹏展访谈录》专文连载 > 正文

李鹏展访谈录(一)从功放板到Hi-Fi商品机——访“八达”陈兆良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7-01-15 16:13:54  评论:0

 

文/图 李鹏展

编者按:不久前,编辑部收到了业内人士李鹏展先生寄来的一组对国内较有影响力的Hi-Fi企业(家)的采访录。我们读后认为,这组采访录的对象确定较为有眼光,所提问题较深入具体,避免了不痒不痛的泛泛之论;而被访者的回答也较平实,没有什么自我吹嘘的广告色彩。总之,就帮助读者了解业界、了解企业家真实心态而言,它们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决定刊用,且将总题目定为“李鹏展访谈录”。本期为第一篇,其余的将陆续刊用。


前言

对一些厂家负责人进行专访和报道,是基于目前音响业界的状况而考虑的。

仅仅通过试听报告的文字,读者很难把握和理解厂家及设计者的产品设计理念、设计重点和设计风范。所以,能正面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对一些厂家及设计者进行专访和报道,对读者与业界的沟通是不无益处的。

我的专访和报道从以下几个方面郑重进行:

1、只写Hi-Fi业界;2、有多年Hi-Fi厂龄;3、产品有一定知名度;4、产品设计制作严谨。

为什么只写Hi-Fi业界呢?因为Hi-Fi业界内真正把“产品形象销售”做得非常好的,均是打的“中国品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对民族音响工业的发展、壮大有益,对消费者的心态也起到了很大的稳定作用。

“产品设计制作严谨”Hi-Fi业界也最为典型。产品无论从外观工艺到内部结构,从线路设计到声音表现等无不体现出Hi-Fi产品的高档次、高品味和高完成度。

至于“有多年Hi-Fi厂龄”和“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等我想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厂家就不可能诞生让市场和发烧友认同的好产品;没有了好产品,当然也就没有值得可写之处了。

下面就是对八达厂陈兆良先生的访谈:

李:公司何时成立?最初的产品是什么?

陈:1989年刚起步时是搞功放的线路板,在杂志上打广告,做零售与销售业务。那时发烧音响刚刚起步,很多人喜欢自己动手做;另外,那个时候的人也没那么多钱去买音响,我们在国内第一个搞套件销售就是这个原因。

八达DC-111A功放-.jpg

1991年我们的第一台产品DC-111晶体管功放上市,在当时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台比较发烧的功放产品,与深圳华强的CD-850激光唱机和珠海惠威的S8i喇叭单元等组成当时最为流行和发烧的“音响组合”。

大家知道,那时是日本组合音响的天下,通过比较,很多发烧友发现三件套“音响组合”的音质要好于价高数倍的日本组合音响,在当时是一件比较振奋人心的事情。所以,DC-111在当时还是有一点名气的,而且,也是一开始就在上海卖得比较好的。

MA-90是我们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在第二届国产影音器材大展上获得“最受好评产品”(一等奖)奖誉。从那时起,我们就基本上确定了产品今后要向更高档次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两年,产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声音的调整方面也有了很多经验。每一款产品的外观造型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从来不模仿任何产品。反而,我们自己搞出来的一些有特色的产品竟被别人所模仿,这样的事情很令人头痛。

李:公司产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陈:音响产品首先是一个电气产品,所以,每一个产品要有一个客观指标,如果做不到这点,这个产品便是失败的,至于声音好坏是另一回事;但电气产品一定要有个安全认证、标准和指标等,因这是产品生产最基本的东西。当然,音响是为了音乐服务的,要达到还原真实声音的目的,这一点也一定要做到,但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为毕竟它不是“真实”演奏,而是电声转换,是需要技巧、经验和时间的。所以,我们在这两方面都下功夫。

李:公司感觉最满意的产品有哪些?

陈:MA-90、珍珠系列、飘韵一号等。无论用料、设计还是调音都花了很多时间,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

由于市场变化较快,加之原设计功率不是很大,所以,MA-90现在的销售不是很理想,但是它是我们的一个经典产品。

李:最满意的公司产品有哪些?

陈:MA-90、珍珠系列、飘韵一号等。因为确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用料、设计和调音都是花了很多时间,而且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

由于市场变化较大,加之原设计功率不是很大,所以,MA-90现在的销量不是很理想,但它是我们的一个经典产品。

李:怎样看待客观测试与主观试听的关系?

陈:前面我已说过了:先把指标做好,再把声音调好,两者不能偏颇。

说到这里,我要讲一个事情——摩机。我认为摩机实际上是很盲目的,如有一位胆机发烧友在摩机,有一天他发现半波整流的声音比全波整流的声音好得多,实际上呢?全波整流的输出电压要高些,而半波整流相对要低些,碰巧,这时的电压正好最适合电路的工作状态。因一般发烧友没有仪器测试,所以,碰到了什么情况就说什么了,就可能产生“所有的情况下,半波整流都会比全波整流的声音好”的错误结论。

李:主观试听时常用的软件有哪些?

陈:我本人最喜欢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小提琴,其次是钢琴,当然流行音乐也听。现在有一个误区,为了讨好发烧友,为了把人声做好,人为地把高频“砍掉”,但用来听管弦乐时就不行了,铜管的质感出不来,不全面。一款器材不光是为了听蔡琴,而是为了听所有的音乐。

偶尔听一下所谓“发烧片”,用来试一下动态的、现场感等,要全面把握吧!

李:国、内外哪些产品对您的思想、理念及设计产生过重大影响?

陈:丹麦贵丰(Gryphon)的晶体管功放。它不像美国的产品那样很大、很重,而是有自己的风格,如面板是用几种材料组合的,即金属和有机玻璃,我们以后的产品也要这样去做,太金属味(化)就显得大现代了,却显得不够古典了。

我个人不太喜欢很复杂的外观造型,我喜欢简单的造型,即用几笔就能画出一个人来的,简洁但又有动态和线条的外观造型。

国产品牌我觉得新德克的产品做得很认真,再就是中裕的产品内部工艺做得非常漂亮。

李:自己现用和用过的音响器材有哪些?

陈:我自己使用的器材是这样:音箱有B&W、天朗;CD机用的是SONY产品,虽然它不是很贵,但却很超值,比SONY好的CD机有很多,但价格就高很多,而且个性都会比较强。

欧美的音响器材很好,但没有这么超值。AUDIO LAB我也挺喜欢的,声音不错,中频做得比较好,在感性方面把握得较好。我们测过进口的功放,即使普普通通的产品其指标做得都很好。

李:国产音响工业的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陈:说得严重点,不是我们企业的问题,而是国家在行业管理与调控方面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监管不好。

就说生产许可证吧,1997年刚开始搞时曾说:今后没有拿到生产许可证的厂家将全部取消生产、销售的资格,所以我们在那一年就没有开发新产品,而是全力以赴去搞这个事情,以为把这个事情搞好了,市场自然就会规范了。你有条件的就去生产,没有这个条件的等达到此条件后再去生产,我觉得国家这样做很好、很正确。但这个事情没有坚持下来,拿到生产许可证的厂家可以搞生产,没有拿到的照样可以搞生产,这是目前国产音响行业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说到自由市场我很有感触,我去国外看过,人家是搞自由市场的,但人家的自由市场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很严格的控制下的自由市场。比如,商场有烟酒专卖许可证时才能卖烟酒,否则不能卖。有一次我想买点啤酒喝,哇!跑了几个商场都没有,最后跑到一个很远的有烟酒专卖许可证的商店才有卖。饭店也如此,如果没有卖酒的“牌子”,客人不准喝酒,自己带来的也不准喝;如果你要喝酒就要罚老板的款。这一切说明,人家监管得很好、很明确。

由于我们的市场监管不得力,一些厂家连产品最基本的条件都没做好,如技术指标、安全性能等,但就是便宜,也上市参与市场竞争;而一些老百姓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买音响完全是为了赶时髦,所以也救了这些厂家的产品。

现在买音响真正用来听音乐的人不多,很多人完全是用来摆设和求热闹一下,所以,我们这些做Hi-Fi的厂家做得都很辛苦,因为发烧这个圈子很小,很多人不懂音乐,一些厂家和消费者认为:音响就是会“响”会发声的机器,再加之市场监管不力,您说市场能规范吗?

世界音响强国做了这么多年了,有几个好品牌?我们呢?不用半个月,可以冒出几十个品牌出来,消费者水平又不高,盲目消费,再加上一些经销商唯利是图,就促成了我们国产音响目前的现状。

李:进口产品的优势与国产产品的差距?

陈:一些我们认为不错的功放,跟进口同等档次的产品一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差距最大的地方是在产品的工艺和细节处理方面。客观地讲,国外音响工业发展了几十年,而我们才发展了几年?这样看,我们的进步应该是很快的了,但差距还是明显的。

我们的基础工业相对较落后,不过这两年也进步不小。还有,电子元器件工业薄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行业发展,如电位器、电源开关不耐用,过不了关;而半导体工业我们几乎是空白,这些都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李:怎样看待AV与Hi-Fi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和归宿?

陈:我觉得目前的家庭影院发展比较盲目,比如家庭居室很小,10平方米左右,却把5~6个音箱放在同一个房间,你说出来的声音会怎样?

我看过一些很专业的家庭影院展示,感觉很优美的,偶尔会有一些音响效果出来,但总体来讲还是以音乐为主。

我认为看家庭影院图像是主要的,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图像变成次要的,声音成为重要的,太夸大了。试想,用VCD机去看家庭影院,图像质量不行,声音在这么小的房间里出不了效果,只会乱哄哄的。

Hi-Fi我认为是永恒的,为什么?音乐不是一两年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很古老的历史,从现场演奏、到密纹唱片、录音带、CD唱片等,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Hi-Fi百分之百不会被人们丢弃。为什么现在Hi-Fi会比较低潮呢?我觉得国人的文化素质、音乐修养有待提高,待经济水平提高后,Hi-Fi会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

李:怎样看待企业规模、产品系列与市场营销三者间的关系?

陈:目前来说,Hi-Fi这个圈子不大,所以我们公司不会把规模搞得很大。我们公司有很多的机会去搞AV产品,但却没有搞,对此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我们只希望搞出来好的Hi-Fi产品,这才是我们公司的目标,所以,我们搞每一款产品都很投入,无论设计、工艺、声音和性价比都是这样的。

高、中、低档的产品我们都搞,但重点开发中、低价位的产品。因一般发烧友从不懂到懂、再到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中的。开始是学习阶段,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买很贵、很高档的器材,1000元左右是首先。等音乐素养提高了都会升级换器材的,所以,中、低档价位的产品是我们开发生产的主力产品。

搞“高档”产品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国家的基础加工业不允许。但目前我看音响展示会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有一个所谓的“旗舰”产品参展,其实我觉得这些产品仅仅是“外形”旗舰,并没有“内涵”的旗舰。要根据中国的实情和消费状况,多搞一些中、低价位的产品给老百姓。

现在有一些厂家全方位的开发产品,什么功放、音箱、解码器、卡拉OK机等,我认为这是思想倒退和市场倒退的体现,为什么这些厂家愿意这样做呢?无非是证明:我什么都有,我什么都能做。这个产品卖得不好,或许那个产品会卖得好些。但他们没有考虑另外一面:每一个厂家都这么做,商家也这么做,市场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再就是:什么都做,什么也都做不精,什么也都做不好。


1999-12-28

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

2000年第三期上发表

    标签:功放 功放板 Hi-Fi 商品机 八达 陈兆良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