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要树立“强势宣传”的责任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10 11:23:01  评论:0

   


我认为,喜欢听音乐的人还是不多。对于一个人来说,20岁以前的“启蒙阶段”对于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爱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假如他没有这个听音乐的习惯和爱好,那么后天是很难再去培养的。

还有就是现在的影视文化十分丰富,很多人有了钱以后首先会去考虑购买一个大彩电而不是音响。另外,一套音响器材下来没有一万元钱左右也就出不了好声,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所以说,对于一般人而言,玩这些发烧音响的“性价比”就显得不是很高了,这也是发烧音响为什么比较难以推广和普及的一个原因所在吧。

文/摄影/李鹏展


采访时间:2004年7月26日;

被采访人:吕先生,五十多岁,原平顶山市某大型国有企业领导;

使用器材:天朗D500落地音箱;

                 金嗓子E210功放;

                 CEC CD-2100 CD机;

                 马兰士CD-6000 CD机。


笔者:您是何时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呢?

吕先生: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自己就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那个时候听音乐主要就是以这台矿石收音机为主的。五十年代末的那个时期,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的是西方古典音乐以及民歌与民乐。在那个年代,除了能听到西方古典音乐以外,像越剧、豫剧、川剧、粤剧、京剧等也都是经常播放。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百花齐放”的文艺大舞台,所以,我很小就比较早的接触广播听音乐了,而且听的内容和种类也十分丰富和多样化。

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把我装的那台矿石收音机带到学校去了,但由于学习非常紧张,所以基本上也就没有时间去听它了。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的“盒式”收录机进来了,那时我又一次的发现音乐怎么会这么好听啊!音质怎么会这么好啊!放的是邓丽君等的一些流行歌曲,那个时候还买不到这些东西,光能听听而已。后来趁着出差之际,我去广东揭阳花了几百元钱购买了一台“两个喇叭”的便携式收录机回来,又在音乐之中沉醉了很长一段时间。

笔者:您现在使用的这套音响器材是何时购买的呢?

吕先生: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我玩音响也是呈阶段性的,弄弄停停。以前我还买过一对“市售”的土炮音箱,是用惠威的喇叭单元设计制作的一对落地音箱,声音是属于那种没有中音但却是“两头翘”(意指高音和低音突出)类型的。只听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不行了。后来我还买过一套日本健伍的组合音响。那是出国回国人员凭“票”在免税商店里购买的,是从北京弄回来的,这套组合音响在当时是卖很贵的。但是弄回来一听我就觉得它真是不过瘾。

大概是在98年的时候,我是从广州购买了现在所使用的这一套音响器材,至到今天也没有再换过了。随后又兴起了家庭影院热,不久我又购买了一套家庭影院系统。现在家里面是有两套音响系统在使用。

image001.jpg

笔者:您购买这些音响器材主要是通过什么资讯方式了解的呢?是看专业音响杂志吧?

吕先生:对。主要是看一些专业音响杂志。这么多年来,我曾订了国内多本的专业音响杂志阅读,其中《现代音响技术》杂志至今我仍还在订阅。不过现在看这些专业音响杂志就不像以前那么得“专注”了,这是因为只要看到好的音响器材我就想去购买,但这些老的音响器材却又没有办法能处理掉,所以,这也就限制了我进一步更新、向上继续的发展。

笔者:您在98年的时候就购买了这么一套非常高级的音响器材,不要说在当时了,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发烧”的行为了。这么多年来,在您身边有无其他与您一样这么热爱音响音乐的同好呢?

image003.jpg

吕先生:有是有,但是比较少。我认为,喜欢听音乐的人还是不多。对于一个人来说,20岁以前的“启蒙阶段”对于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爱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假如他没有这个听音乐的习惯和爱好,那么后天是很难再去培养的。

比如:20岁以前他喜欢吃大米的,到了20岁以后你让他再改成吃面就很难。家里人都吃辣椒他从小就跟着吃没有问题;那时不吃等到20岁以后再让他吃就比较难了。

通过“后天”改变他的习惯或培养他的爱好不是不可以,但是比较难,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比较长。因为人的修养是通过长时间的修养和磨练才能造就出来的。这就像喝酒多了才能品出什么是“好”酒来;但是对于那些不喝酒的人来说他会觉得什么酒其实都是“辣”的。

还有就是现在的影视文化十分丰富,很多人有了钱以后首先会去考虑购买一个大彩电而不是音响。另外,一套音响器材下来没有一万元钱左右也就出不了好声,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所以说,对于一般人而言,玩这些发烧音响的“性价比”就显得不是很高了,这也是发烧音响为什么比较难以推广和普及的一个原因所在吧。

笔者:“启蒙教育”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现在的广播电台与电视频道的数量已是越来越多,可以说真是到了有点“听不过来、看不过去”的感觉了;然而,青少年最早最多接触到的仍是大批量的港台与少部分大陆的流行歌曲,在如今的音乐舞台上它们仍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的。不妨去一些小学、中学乃至于大学的校园里做一个实地调查,看看这些学生们天天在听的、唱的都是那些港台或少部分大陆的流行歌曲,崇拜的也多是一些港台及少部分大陆的所谓歌星们。这么窄浅的一个音乐知识层面,它对于年轻一代人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image005.jpg

您玩音响听音乐断断续续已有三十多年的阅历了,其实您也应该算是一位老发烧友、专业音响杂志的老读者了。但从您现在音响器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尤其是音箱的摆放位置来看,我觉得您还没有真正“入道”。说到此问题,我也是非常得感憾!

国内的这几本专业音乐杂志,细算起来都应该有十年左右的刊龄了。不可否认,专业音响杂志在音响文化的宣传推广与普及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不可磨灭的工作,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另外的一个方面来看,我认为专业音响杂志对于音响器材的介绍比较多,但对听音环境的介绍和强调就显得太少了,基于此,使得许多好的音响器材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就说您吧!您曾长年订阅了多本国内出版发行的专业音响杂志,但至到今天您对音箱的摆位法似乎还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客观地讲,这方面理论性的问题,国内这几本专业音响杂志都曾经有过多次的和详实的宣传介绍;但为什么像您这样的一位老发烧友、老读者竟然对此还是不大注意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专业音响杂志在去做这些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时,还是显得不够突显、不够强势。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听音室,音箱必须要摆放在房间长边1/3的位置上,这是玩发烧音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至少,音箱的摆放位置也要离后墙有0.5米以上的距离。两个音箱之间尽量不要摆放高于高音喇叭以上的物品。否则,发烧音响最具魅力与吸引力的音场、定位和舞台感就再现不出来。从而也就失去了玩味发烧音响的兴致和乐趣。”如果说,音响文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性的概念”能被专业音响杂志给加以重视、加以强化、加以持久的“强势宣传”,我想,许多类似于像您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再出现了;至少,它出现的机率就可以大大的减少。

image009.jpg

翻开每一期的专业音响杂志,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器材评论与试用报告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又似乎总是给人感觉到是在“推荐”音响器材(商品)一样;又或是好像玩音响纯粹就等于是在玩“音响器材”的感觉。其实,音响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拥有了优秀的音响器材并不等于你能听到最好的音响音乐,更不意味着是玩音响的终点站;恰恰相反,它代表的则是玩音响起步的开始。拥有了优秀的音响器材是玩音响的重要基础,同时,它还需要借助于器材之间的良好搭配、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音箱的摆位与器材的调校等多种因素都调整到位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听到能让我们感动与陶醉的声音。所以,专业音响杂志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同时,对于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进行持久性的“强势宣传”。我想这也应该是专业音响杂志的“责任和义务”。

吕先生:是这样。我出差去北京时曾去过一个小音响店,其听音室当时使用的是一对国产书架音箱,是用国产胆机来推的,效果确实不错。当时放的是一些弦乐作品,声音真是好听、过瘾。随后我也购买了几张与它那里一模一样的CD唱片,回来一听却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个味。

自从那天晚上去你家里听过“夜莺”音箱那套音响系统以后,我才算是真正感触到了所谓的高保真音响到底能还原到啥程度?它可真的是能还原到一个类似于音乐厅舞台那样的一个程度!我以前则是从来没有这个感觉的,也是从来没有这个感性认识的。过去听音乐,关注更多的则是声音好听不好听;但是音场、定位和舞台感则是听不出来的。从你那里听“夜莺”音箱时,我才惊奇的发现每一个乐器的定位等都是那样的历历在目!给人一个整体的音场舞台感,而且确实感觉到音箱消失了,有脱箱感。这一点对我来说感触最深。而我现在的这套音响系统只能感觉到“立体声”是出来了,声音明显是一左一右的在那里发声。

image007.jpg

自从去你家里听过“夜莺”音箱那套音响系统,回来以后我也才恍然大悟,在整个音响系统中,听音环境的重要性至少要占50%的份量。由此我有一个感憾:专业音乐杂志的文字宣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则是必须要让这些读者能见到这样的一个听音室,并在这样的一个听音室中能亲自感受一下是最好的——噢!声音原来是这样的!否则,你光是在专业音响杂志上面那样去说,作用和意义其实并不是很大的。就像我一样,只是在去你家里见过你的听音室,并在这样的一个听音室中亲自感受过以后我才发现,好音响好环境竟能还原出如此美妙的“现场音乐”!我虽然看过许多专业音响杂志,但真是有“百看不如一闻”的感觉!

笔者:我经常对身边的发烧友讲,不管他购买使用的音响器材有多么的高级,不管他玩味音响音乐的时间有多么的久远,然而,如果在他的音响阅历当中,从来就没有听到过能让他感动和陶醉的音响,从来就没有过为了聆听美妙动听的音乐而“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情境出现,那么,他也会慢慢地失去对于音响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的,以后,也就很难再会对音响音乐注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了。

吕先生:一点没错!我玩音响这么多年了老是弄弄停停的,其中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天晚上从你家回来以后,我没停事就接着开始摆弄捣腾我的这套音响器材,音箱往前面拉出来试一试了,这样或那样摆一摆了,一直摆弄捣腾到半夜十二点时我才算是暂时告一段落。第二天上午,我又跑到唱片店去把那天晚上在你家里听过的那几张CD唱片各买了一张。本来已逐渐消失的音响热情与激情,没想到去你家里听过“夜莺”音箱那套音响系统以后,却又把我的这把“火”给重新点燃起来了。

image011.jpg

笔者:平时您用这套音响器材听哪种类型的音乐时会觉得比较满意呢?

吕先生:听一些抒情小品时还算可以,比较舒服和耐听。但古典音乐尤其是弦乐的味道出不来,与你家里的那套“夜莺”音箱系统相比,感觉差距还是挺大的。你的那套“夜莺”音箱系统听着真的是不错,相比之下我的这套音响系统简直就没办法听了。咋觉得就是没有那个味道呢?

笔者:与您过去曾经购买使用过的另外那几套音响器材相比,现在正在使用的这套音响器材在哪些方面的表现比较吸引您呢?

吕先生:乐器的音色还原比较好,或者说,音乐听着舒服了,音色能给人一些美感。

笔者:您玩音响听音乐有这么多年了,您觉得在玩味音响的过程当中最大的缺撼是什么?

吕先生:平顶山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平顶山的音响市场,现在连个“(高级)音响专卖店”都没有,所以说,没有好的音响器材销售,自然地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消费人群存在,那还怎么去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和推广呢?有使用群体才能形成一个活动氛围吗!玩音响就是这样的,只有听得多了、听得时间长了,才能鉴别出音响器材的好坏。听得多了,也有比较了,人们的音乐素养才能得以提高。玩过一套音响器材了,再去听听别人的音响器材,就会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然后才知道该去升级更换哪些器材了。

另外,音响这个东西也不太好去“交流”,一般不是很熟悉的人也不好去“窜”那个门子。它不像集邮都是在公共场合中进行交流的;打球也都是在公共场合中进行交流的。所以,发烧友之间相互的交流少了,时间一长就会成为一个“封闭”的音响文化小圈子,也就很难再会有所发展和提高了。

image013.jpg

(2004年7月26日平顶山吕先生在他的听音室)

笔者:您认为真正玩音响听音乐的这个圈子并不大,发烧友也并不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吕先生:其实玩音响,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关键是要看这个人他喜欢不喜欢听音乐。如果这个人他根本就不喜欢听音乐,那么,即使再高级、再昂贵的音响器材对他而言也是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的。我过去是从矿石收音机开始玩起的,从矿石收音机的玩味当中,我得到了很多乐趣,从中也学会了欣赏音乐。

我现在很少听流行歌曲,平时主要是听一些纯音乐类的作品,因为我觉得音乐给人的想象力比歌曲要更宽阔一些、也更丰富一些。

笔者:的确是这样。除了像您在前面所说的“启蒙阶段”的教育和熏陶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以外,同时,我觉得还有一些东西它是在人的细胞和血液当中“天生”就具有的,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和机会,它一旦被点击马上就会被“激活”。

比如:家里的大人非常喜欢听音响音乐,而其子女从小就是在这个环境的教育和熏陶当中长大成人的,通常来讲,这一类家庭的子女应该都是比较喜欢和热爱音响音乐的;但也未必个个都是这样的,也会有一些子女对于音响音乐是不太感兴趣的。还有一些家庭的子女是在“后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慢慢逐渐地才接触到音响音乐的,然而,这些子女对于音响音乐好像是特别的敏感,一经接触就被它迷上了,从此就再也“摆脱”不掉音响音乐了。所以,您说的很对,一个人只有从内心里、从骨子里喜欢听音乐,他才有可能会对音响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和割舍不断的情感情结的。

另外,我觉得音乐对于人的大脑智力与想象力的开发是大有好处的。据说日本政府有一个“规定”:日本的一些历史名著等都是被严格禁止搬上银幕或屏幕的。为什么?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会有过这样的一个感触:在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对于小说中的各类大小人物及其发生的事件与场景氛围等等,都会令我们同时萌发出色彩斑斓、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就是说,“阅读与想象”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时、同步进行的。然而,一旦把这些小说拍摄成为电影或电视剧以后,人们的想象力一下子就被“禁锢”住了;也就说,在电影或电视剧面前,人们通常是很难再会有什么丰富充实的“想象力”出现了。

这是因为人们在阅读小说时,首先需要借助文字的描述,再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最后才能在脑海里大致形成这个人物或事件与场景的三维画面。可以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积极“主动”工作的一个过程。

但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大脑则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半休眠”的状态,大脑只需要“被动”的照单接受就行了。因为所有的人物形象、发生事件及场景氛围等等,都在那里明摆着的!一清二楚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去发挥一下“想象力”都很困难。

其实,听音乐与看小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听古典音乐时,它给人们的想象力空间似乎要更阔大一些。

我记得七、八年前的深圳曾经流传过这样的一个顺口溜:普通人看电视;中等人听广播;上等人读小说。

在这里,我无意对于人们的一些兴趣与爱好分出一个等级品位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不同的兴趣与爱好之间,它们确实是存在着思维上与智力上的一些不同和差别的。

吕先生:是这样。有时这还跟人的个性、阅历与内在的修养有关系。有的人做事钻得很深;有的人做事则是钻了一半就停下来了。由此可见,两种不同做事态度的人,也就必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结果。

后记:吕先生的音响器材就摆放在宽为5.6米,长为6.4米,约36平方米的客厅中,音箱则是摆放在6.4米的这个长边墙上,音箱基本上是贴着后墙放置的。

由于吕先生所选择搭配的音响器材都比较到位,所以,音质、音色与平衡性、音乐性等都非常好;但是音场、定位与舞台感、空间感等基本上都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吕先生他本人也是非常清楚和明白的。

我也跟他商讨过此事,是否想重新规划设计一下听音室呢?他说他再考虑一下,看在家里面有无一个“折中”的方案。

如果按照听音室的设计要求去做,音箱其码就要拉出墙面一定的位置去摆放,这就会打乱家具的“常规”摆放方式。其实,问题也就出这里。并不是这样的一个音箱摆位法与“生活”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主要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样的音箱摆位法在我自己家里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和家人从来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同样,我在贵刊前面几期杂志上所介绍过的张先生、段先生与郑女士等也都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音箱摆位法,音响与生活不是照样融合的非常好吗!还有很多的发烧友也大都是这样的一个音箱摆位法,不也都很习惯了。当然,改变习惯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时也许会是很难的。

由于受专业音响杂志宣传推广作用的影响,现在的发烧友对于器材之间搭配的重要性,基本上都能有了一个比较统一和正确的认识。这无疑是专业音响杂志的一大功劳。因为专业音响杂志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体现出的则是一种“强势”之态。所以,发烧友和读者也才能从中受益匪浅。但是许多发烧友却是常常忽视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基于此,专业音响杂志还应该就此大做文章,帮助发烧友发挥和挖掘音响器材的潜力,提高音响器材的魅力。

我在想:如果吕先生早几年就能从专业音响杂志的“强势宣传”中得知听音环境与音箱摆位这一重要性的概念,或许吕先生与张先生、段先生及郑女士一样,他也早就会有了一个设计合理的听音室与音箱摆放位置了。更重要的是,在对这种音箱摆位法接受的同时,吕先生对于音响音乐的热爱与激情,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不应该是“弄弄停停”的了……


文/摄影/李鹏展

2004-08-02

注:此文章已在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2004年第九期上发表

    标签:强势宣传 音乐 音响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