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博文音响家园理论 > 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要树立起“革命性”的音响文化营销观念(上)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06 09:27:27  评论:0

   


我认为:音响器材必须与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时,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是说,“音响系统”应该是由“音响器材”与“听音环境”两大部分所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没有把“听音环境”视为“音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听音环境”很难“商业化”;或者说,“听音环境”用来“商业化”时很难把握和量化。

在这个商业的社会里,一个没有商业利用价值的东西,那么它是很难会被用来做宣传推广的。

文/图/李鹏展


音响玩的是一个“系统”

对于“音响系统”这个概念,一般的发烧友对它并不陌生。所谓“音响系统”,即是由音箱、功放、音源以及线材等经过精心的选择与搭配所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发声系统。在这里,“音响系统”的概念多是针对于或局限于“音响器材”而言的。

就事论事,单是从大陆这十几年发烧音响行业与音响文化的推广普及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仅仅是把这一个时期的“音响系统”概念定义为音响行业与音响文化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那么,以往对于“音响系统”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应该说还算是准确和到位的,也无不证明了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正因为如此,也才造就了发烧音响行业会有如此之广阔的市场规模,同时,也培育了爱乐者及发烧友这支庞大的消费大军。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包括发烧音响行业与音响文化亦然。如果是站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这个角度再去审视“音响系统”这个概念,很显然,在圆满地完成了它的“第一个阶段”的历史性任务之后,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以往对于“音响系统”概念的定义就明显的存在着有失偏颇和失之完整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早在十多年以前,人们购买小型汽车时,除了价格的因素以外,关注更多的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纯技术性能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最高时速是多少啊?动力是多大啊?等等。

后来人们发现,只是单纯一味的去讲求小型汽车的这些技术性能其意义不是很大。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汽车发烧友经常不断的在升级换车,追求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把原来时速为150公里/小时的汽车,升级更换为210公里/小时的汽车。然而,在狭窄拥堵的公路上,他每天却只能以最高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行驶。不久,这位汽车发烧友又有了新的目标,正在着手把250公里/小时的高级汽车迎娶回家;但却依然还是用于每天奔驰在最高60公里/小时的公路上使用。

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好车需要与好路相配套使用时,优秀的技术性能才能得以发挥展现出来。也就是说,选购汽车一定要与周边的道路状况与使用情况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汽车的技术优势和潜能。

由上可知,单纯独立的去看待和玩味高级汽车的意义是不大的,高级汽车只有与高级公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高级汽车的魅力才能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才能充分享受到驾驭或乘坐高级汽车所带来的享受和乐趣。所以说,“高级汽车加高级公路”——这才是一个完美和完整意义上的“汽车系统”。

明白了“汽车系统”的意义和概念,或许,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明白过去对于“音响系统”概念的定义是不够全面和完整的,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的。那么,全面和完整意义上的“音响系统”概念又是什么呢?如下图所示。

我认为:音响器材必须与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时,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是说,“音响系统”应该是由“音响器材”与“听音环境”两大部分所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

其实道理很简单,再高级的音响器材,它也只能是“音响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元素而已。只有把“音响系统”中的其它诸多元素如:听音室的设计与处理、音响器材的选择与搭配、音箱摆位、器材摆放与调校,线材的选择与搭配等等都搭配调整到位时,我们才可以听到传真又传神的声音表现。否则,任何其它元素的缺失或搭配调整不到位等,都会要令声音的效果打下折扣。

01.jpg

对于音响器材的选择与搭配,现在大部分的发烧友都能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说:“强强联合”的音响器材搭配方式,并不一定能产生“1+1>2”的音响效果。这是因为,音响器材的搭配除了要讲求“强强联合”这个基本的因素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讲求音响器材之间其声音与个性的“互补性”。比如:功放与音箱的中高频本来都是很“明亮”型的,那么当两者搭配在一起时,很有可能就会使中高频产生过亮甚至刺耳的结果。反之,当两件声音本来就比较“阴柔舒缓”的音响器材搭配在一起时,那么很有可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缺少激情且没有活力的声音。不过好在类似于像这样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发烧友来说,都已经是属于一个基本常识性的东西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什么大错的。从中我们也应该看到,音响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广与普及,还是有它积极成功的一面。

然而,对于听音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音响系统”是由“音响器材”与“听音环境”两大部分所共同组成的这一概念时,很多的发烧友就不一定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了。

我身边曾经有数位发烧友都是在去我家里的听音室听过音响音乐以后,完全照单全部给自己“拷贝”了一套。实际上,他们完全有机会、有理由可以再去其它的地方多去听一下、比较一下以后再做决定购买音响器材都不迟。不过他们却没有那样去做,理由很简单,我现在这套音响器材所发出的声音都已经让他们完全给感动和折服了。

同样还是这些人,一开始都表示不再对自己的房间进行声学设计和处理了,理由也很简单,房子都是新装修过不到两年的时间;再就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发烧”,在现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听音响音乐已经足够享受了。

可是后来他们都发现了一个大事实:即使使用相同的音响器材,但由于没有对房间进行必要的声学设计和处理,那么,出来的声音效果就会要大打折扣。等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不久,这些人都陆陆续续的对他们的房间进行了声学设计和处理。关键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

我在外地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位资深的发烧友,过去曾看到我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且并不以为然,或许他还觉得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了。但等到他有一次出差来到我这里时,我与他一起把这几位发烧友家里转了一下,之后他就感慨万分,他说:就以“夜莺”音箱为例,过去我曾在很多地方听过,觉得也不过如此,是有一些特点,但并没有好到能让我感动的地步。等这次到这几位发烧友家里听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对好音箱,连带着整个音响器材的搭配与听音室的设计处理都非常到位,所以,才会能有这么好听、动听,并让人感动的声音表现。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没有把“听音环境”视为“音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听音环境”很难“商业化”;或者说,“听音环境”用来“商业化”时很难把握和量化。

在这个商业的社会里,一个没有商业利用价值的东西,那么它是很难会被用来做宣传推广的。音响器材本身素质的高低好坏,或音响器材搭配的是否合理到位等,只要在同一个听音环境中进行现场试听比较马上就可以见出分晓来。但是要想在这方面对于听音室进行一番试听比较一决出高低上下,那就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按理说,同样的一个房间,在没有对其进行声学设计处理之前,与进行声学设计处理之后的音响效果肯定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明显是后者的音响效果会更好、声音也会更均衡。但问题是上哪里去找或去预备这么一间房子、还要专门准备很多用来进行声学设计处理之用的道具来做试听对比之用呢?增加了经营成本不说,关键是即使发烧友认可进行过声学设计处理的房间其音响效果会更好,但要对自己的房间进行设计改造,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发烧友在这些方面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到底有多高呢?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都限制了听音室与音响器材进一步融合、发展与提升的空间。

基于此,只有在发烧友的经济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只有在音响文化发展和进步到了一定的层面之后,在有了这个“大环境”的前提下,再来谈论完美和完整意义上的“音响系统”概念时,它才会成就一定的市场规模与消费群体;再来谈论“听音环境”的重要性时,发烧友才会完全接受这一好声的事实。

记得在八十年末,中国大陆所拥有的汽车数量已是印度的近二十倍了;然而,中国大陆当时的公路总长度却只有印度的1/10。明白的人都知道,这车还怎么开啊!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这时即使你拥有一辆时速300公里/小时的高级汽车又有什么用处啊?!还不是要以60公里/小时的时速“屈尊”慢慢的去行驶吗?!

自那以后,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大力加强和改善公路和道路方面的建设和规划。这两年,高速公路已基本上“推广普及”到了各个地市区县,在人们充分享受到“安全、方便、快捷”这一乐趣的同时,人们已从思想深处真正的明白了:只有在高级的公路上,高级汽车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和潜力。用“鱼水关系”来形容“高级公路与高级汽车”之间的关系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有鉴于中国汽车与中国公路建设的这个历史教训,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级音响行业,我们再不能做“听音环境”滞后于并隔离于“音响器材”发展和进步的事情了,以还“音响系统”一个完美和完整的全新概念。


“家”是音响最终的归宿

“家”是音响最终的归缩,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既然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家具等等都能成为“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物质元素,那么音响就没有理由不成为这一重要标志性物质元素的其中之一,所不同的只是需要拥有和使用音响的人具备更高的经济层面与文化素质而已。因为相对于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家具等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而言,音响尤其是高级音响并不是属于“必需品”之例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应该是属于“高消费”之类的奢侈品,所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是很难消费和享用高级音响产品的。然而,即使具备了经济承受能力,但由于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那么,也是不会去消费和享用这些高级音响产品的。

二是从市场定位与产品营销的角度来说,音响从业人员一定要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音响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以及文化消费的多元化等,使得音响产品尤其是高级音响产品很难会再现七、八年以前“量化”销售的繁荣景象。因此,每一个音响从业人员必须要勇于承认以及坦然面对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音响从业人员都不愿意承认或面对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同时,在主观上还大都抱有一种“‘量化’销售不久还会到来”的这么一种幻想。这毫无益于音响从业人员在营销工作上的正确决策与实际操作。

实际上,音响行业现正在悄悄的进行着“市场细分”,而且大致上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具体分为:随身听系列、迷你组合音响系列、AV家庭影院系列、中低档Hi-Fi音响系列、高级Hi-Fi音响系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和开端,因为正是有了这个“市场细分”规则,我们才能得以对自己所经营的音响品牌和产品形态进行市场定位,从而锁定其针对的特定消费群体,并通过认真分析特定消费群体的状况,进而就可以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营销工作。

音响从业人员还应该明白:除了“音响器材”本身以外,“音响系统”还是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商机存在,目前我们还远没有把它们开拓和挖掘出来并使之商业化。所以说,我们的思维与行为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或仅限于“音响器材”这么一个单一狭窄的框框范围之内。要努力开拓和深入挖掘“音响器材”以外的以及与“音响器材”相配套的市场开发与产业创新上面来。其中,听音环境的设计制作与商业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音响道具的开发生产与销售等,就是一个远还没有进行开拓和挖掘的工作。

纵观现在很多的音响经营场所,普遍都缺乏一种与高级音响产品内涵所遥相呼应与配套的“环境包装”、“文化包装”、“人文包装”与“格调包装”。虽然很多的音响经营场所大都经过了设计装修,有的甚至还装修的非常富丽豪华,但怎么看它还是像一个大商场、大卖场,毫无“家”的感觉可言。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这些音响经营场所的陈列室与试音室里,到处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音响器材。或许这里是一面“音箱墙”;那里又是一面“功放墙”;前面是一面“音源墙”;后面则是一面“线材墙”。在试音室里,正在试音的位置上,也是并排摆放了二、三对音箱,器材架上也同时摆放了二、三台功放,声音一出,真的是很难分辨出到底是那一款音箱与功放在工作。

如果一个音响经营场所不是以一个象模象样的并富有温馨华丽“家”的形式呈现在顾客面前,那么,它就很难勾起那些有消费能力、但对音响不是太了解却又想拥有高级音响顾客的购买欲望。

对于高级音响,一定要在“音响”与“生活”之间构筑起一个温馨时尚的、有品位格调的文化氛围。等他们进入到这个文化氛围中以后,自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所喜爱的文化乐土与元素,这个文化氛围就是“家”。同时,要努力把音响文化的“视听享受”与“视觉享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要努力把音响文化与人文生活、家居家装、品位格调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音响器材即使再高级、再漂亮和再好声,它也很难直接会对那些有消费能力的顾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当音响器材融入到温馨时尚的“家”中时才会能有效的“发酵”,所以说,音响经营场所尤其是听音环境的设计装修风格与格调,则将会成为高级音响行业营销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是从服务于顾客的角度来说,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出差在外要去一般的旅社、招待所居住时,这些旅社、招待所大都给我们的感觉是:我(旅社、招待所)给你提供服务了,你就要给我付钱。而当我们去一些宾馆、酒店居住时,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则是:我付钱给你(宾馆、酒店)了,你(宾馆、酒店)就要为我提供优质的服务。这说明,你花什么样的钱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去到五星级宾馆、酒店这样的高级服务场所消费时,虽然这里的付费标准非常高昂,但给你换回来的绝对是一流的服务与一流的享受。

相反,当去旅社、招待所这样收费比较平实的服务场所消费时,自然地也就会很难让你得到“称心如意”的服务与享受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付费标准就只能得到这样一种档次的服务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音响经营场所也就好比是一个“音响高级酒店”。在我们天天不断埋怨顾客的流量太少、发烧友出现了断层甚至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音响高级酒店”,究竟能为我们的顾客和发烧友提供那些优质高雅的服务与享受呢???

在高级宾馆、酒店付上三、五百元/天,你一定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主人”的尊严以及花钱买服务从而得到快乐享受的乐趣。

在音响专卖店,不要说花上几千元钱了,即使花上上万元钱,我们的顾客又能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尊严、服务与享受呢?

综合来讲,音响玩的是一个“系统”,说的是高级音响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就必须要与听音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完美和完整意义上的“音响系统”概念,这样,音响行业才有可能迎来它的第二春。

“家”是音响最终的归宿,说的是音响系统的宣传推广与听音环境的量化实施等,都要以“家”为诉求蓝本,决不能偏离这一目标和方向。音响经营场所设计装修的越漂亮、越有格调、越有“家”的感觉和味道,那么,就越能拉近音响与顾客之间的亲和距离,高级音响的市场潜力也就会越大。

“音响系统化、音响生活化”,或许应该是高级音响今后发展与进步的出路所在。


文/图/李鹏展

2005-06-21

注: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2005年第八期上发表

    标签:音响器材 声学设计 听音环境 音响系统 听音环境 音箱摆位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