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高级音响正常发展的路子 应该是代理制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12-14 20:09:06  评论:0

 

——思奔达(Spendor)的故事系列之八

文/摄影 李鹏展

采访时间:2001 年 8 月 27 日。

被采访人:关乃忻,40多岁,北京关氏音响公司掌门人、著名音响评论员。


笔者:国内胆机做了这么多年了,现在业界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共性的认识,即:胆机始终要把音质音色放在第一位。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去追求什么低频、动态、解析力等等,那么,胆机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很成问题。而您在这个问题上却是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胆机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磨难、并冷静下来后,大家对你的一些音响观念和主张就更加认同了。

关先生:在中国这个高级音响圈里,我的音响观念和主张,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明了,立场也是最鲜明的一个人。我一直有几个比较明确的主张:第一就是高级音响产品要和家用电器式的电子产品分开,不能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来搞。放在一起最后的结果就是“非驴非马”。第二我认为三大测试指标基本上很难解释在高级音响或Hi-Fi音响圈里的一些问题,它只能算是一个家用电器级的、基本的安全保障或大概有一个符合出厂的电工标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指标都不能决定高级音响产品所追求的不同的品牌音色、整体的音响哲学。

我觉得有一个很具讽刺意义的事情。实际上,早在95、96年以前,中国的高级音响就有一种早熟的感觉。那时大家的音响理念,已经走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了。但是后来随着家庭影院这个东西的介入,整个原来分得比较清楚的立场反而又开始乱了,而且坦率地讲,一直乱到现在。

高级音响是一种小型产业,天生就不适合于很多人。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讲,高级音响正常发展的路子应该是代理制。我觉得中国高级音响到现在为至,最根本的一个困惑是代理制没有形成。我自己是画画出身,所以,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我认为,代理商与发烧小厂的关系,就像画商与画家的关系一样。因为作为一个搞创作的人来说,它很难同时又善长于推销自己;或者花很多得精力去宣传它自己。而这些其实应该是由代理商或画商来去做得事情。

01.jpg

老实讲,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一些音响小厂,一开始的产品也是很土的,但是往往是由于其中有一、二个关键性的人物,在概念上把握的比较好,而发烧小厂又是比较容易贯彻主持人的个性化主张的。在CES 的环境下,大家可以“摆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摆出来,然后由代理商去那里挑捡,看哪个产品有潜质,有商业上运作的可能,然后他再反过来去包装这个产品。小规模干的时候特别清楚地一点是: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恒定的出货量,产品的品质就一直提高不了,这是最基本的因素。假如由代理商来处理这个问题,代理商跟你有一个比较恒定的要货量,问题就会好办很多。

代理制的好处:第一、厂家可以比较安心、用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产品,市场方面的事情可以不用去操心,一段时间的“柴米油盐”等问题可以不去考虑。第二、他做的这些东西一定要走得动。如走不动,有代理商来承担这个责任,因代理商是吃货的。第三、稳定了音响品牌,也稳定了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现在我们好多地方也有所谓的“总代理”,但坦率地讲,按照定义来说它们只能叫做“总经销”。因为它本身是以“卖”货为主,即负责一定地区的进出货渠道、价格的统筹等,而不是来整体的塑造产品的定位和包装的。所以,中国人对于代理的概念不是太清楚,尤其是在大陆。港、台地区的代理制虽然也搞了这么多年,但一直受水货问题的困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做其它行业的人可能会认为音响行业的利润很大。如果单讲单件的音响产品是这样的;但问题是高级音响市场的“面”本身很窄,所以,它的利大跟走不起来量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对一些发烧小厂来说,重要的不是它使用了什么原材料,而是看它有没有自己的一套比较明确的音响哲学。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我还以画画做比喻:画家有自己比较成熟、明确的观念和创作风格后,这个时候他再用什么样的材料、笔墨、油彩等,这些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服务于他的整体构思的工具。但是决不意味着,别人拿到了这些原材料就也能够创作出这个作品。应该说,这在艺术圈里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没有任何人敢不相信这个道理。或者说:颜料店的老板绝对不敢说他成“画家”了。但在音响圈里就会有这个怪现象。

笔者:请您谈一下音响品牌的定位和树立问题?

关先生:高级音响的消费群体是不同的,国际音响品牌也都十分明白自己是卖给哪部分人使用的。一类是给有钱的、但并不想在音响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即:阔佬音响。另一类是给比较实惠的、工薪阶层的人,英国的音响产品多数是走这条路的。这些产品不是特别夸张,但整体的平衡感很好,声音比较有文化内涵。还有一类就是像我们这些比较专业的、对音响有一定的自己主张,不太受市场潮起潮落的影响。

高级音响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流派”,为什么我认为中国音响很难再往前走一步呢?障碍就在这里。所谓“流派”是讲:你要明确自己的喜好,我喜欢这个,而不喜欢那个,就要清清楚楚地告诉别人。如果你跟我的声音观点看法不一样,我劝你不要买我的东西。所以,我就觉得从 95 、96 年以后,不但大的主要流派没有能够明确起来,反而慢慢地都给磨灭了。这些年,在工业制造的品质和基础规范的研究方面有所提高,商业运作上也比以前较成熟;但是如果真要照这样走下去,恐怕我们突不破日本人现有的音响水平。现在中国的发烧厂家基本上是在世界这几个流派之间找感觉,也就是日本的、美国的和欧洲的但主要是英国的,在这三者之间找感觉。坦率地讲,你要学哪门,就要集中精力先把哪门学“像”。现在国内的一些音响厂家比较尴尬的地方是:“迷宗拳”!哪派都学点,但最后你也看不出他是属于哪派的!比如:你要是接受英国流派的产品,它的外观就是那样——很简朴,技术指标也不是特别夸张,而且,英国功放的外观都是比较小、比较薄的。同理,音箱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的看法:音响厂商,甚至一些音响媒体将来都要走比较分化的道路。比如:美国的 BOSE 品牌,BOSE 一直不是 Hi-End 音响产品,它是环境式的家用音响产品,它有自己的一套音响设计理念。它的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又很强,但它从来没想过去做一款非常“离谱特殊”的产品,因它十分清楚自己的整个市场定位。

我们国内的一些音响厂家,本质上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的一个明确主张,它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了!这边VCD做着;那边彩电也做着;高档音响照样做;没准电脑还做着呢,你说他到底要干什么?你要做哪种产品,就要把哪种产品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02.jpg

这就像看一位发烧友的品位和层次,只需要到他的听音室去看一下他的“布置”入不入流就清楚了。不是说看他花了多少钱购买音响器材,而是看他的概念是不是入某一种流派基本完整的体系之中。也许他使用的音响器材并不是很高级,但你可以知道他是在学哪派的。否则,这个人就是没章法、没流派、乱着呢!你别看他那里堆着一堆贵价的音响器材。

美国与日本的风格不一样。美国基本上是比较专业化的,基本上很少有那种“通吃”的大企业集团。日本人是“通吃”,但是日本人的整体管理、商业的规范性等,远不是我们所能比得了的,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困惑还是整个大局面不清楚,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去使劲。

笔者:请您谈一下这几年国产音响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呢?

关先生:我说句老实话,这些年电子管功放没有什么进步,只不过是持续下来罢了,坚持成为了一种传统,大家有一种信任,有一种传统感。

晶体管功放比较往理性的方面发展,由刚开始的乱试胡做,慢慢地往一种比较规范的档次发展。

音箱则是由相当胡闹,到往比较成功的方面来走。因早期国产音响厂家做音箱,其实是脱胎于日本的套装音箱;然后又脱胎于美国的一些低价流行的Hi-Fi音箱;再后来就是英国书架音箱这个路线。国产音箱尤其是中、高档次的,现在基本的东西都做得不错。但是再往上走一步,树立起一种比较有真正内涵的风格就不行了。而且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大家都在为这事着急。比如:很多的国产音响产品,你很难搞清楚它是那个厂家品牌的;但你大概可以知道它是哪一年的音响产品——哪一年流行什么,哗啦一下!大家都跟风去做什么!

笔者:目前影响中国音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关先生:我觉得是一个分工问题,中国音响市场的结构一直就有一种“通吃”的毛病。做厂家的又想做销售;做销售的又索性想自己标个牌子去搞生产。所以,就造成了大家觉得音响的厂牌多如牛毛,但那家都做不长。而消费者都把你看成是临时性的、短视行为——赚一把就走人!所以,谁又会把你当作一个有着持久价值的东西来看待呢?

另外“通吃”这个问题,其实在商业上也是行不通的,比较幼稚的。战线铺得太开,必然把自己的风格给模糊了。像思奔达这个品牌,先不要谈它的声音如何,你只要说我在使用思奔达的音箱,对于懂行的人马上就有个反应:这个人比较注重文化品位,不张扬,是有一定绅士派头的文化人。品牌的概念就在这里,它给你一个完整的、消费上的塑造感。而现在国产的东西困惑主要在这里。你说你买了一个什么国产品牌的音响产品,很难说服于买这件音响产品之外的别的什么感觉。

中国社会环境中,占相当多数的人不是一种理性消费者。这些消费者都希望花最少的价钱,买到最能够在别人面前玄人耳目的东西。那么,这种事情就不能单方面愿厂商生产这种东西,而是市场上需要这种东西。

我希望音响市场能分化,小厂有小厂的做法,大厂有大厂的做法,甚至为尝不可以有些合作。但是原则上是各家要有各自明确的主张,不要你抄我的,我抄你的。

笔者:请问您如何看待思奔达这个音响品牌呢?

关先生:我觉得思奔达是一个比较传统、稳重、保守的英国音响品牌,实际上它算是硕果仅存的英国音箱。这点我倒挺重视的。最典型的是生产过LS 3/5A音箱的这几个英国公司,现在还能比较主流的、传统的把BBC监听音箱当回事来干的,恐怕也就只剩下思奔达了!思奔达也有AV的东西,但是分的比较清楚,AV的就是AV的;传统BBC系统的就是BBC系统的,我觉得它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聪明。

还有一个呢,我觉得从价位上来讲,思奔达的价格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尤其是像它的SP-100旗舰音箱,这个音箱被认为比较难推,而且,相当一部分发烧友是抱着听爆棚音乐的念头来购买它的。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际使用,大家觉得它确实不错。后来,SP-100不但没涨价,反而稍微有所降价;但跟它同时齐名且同价位的B&W 801音箱,却走向了“时尚家具”的路线,一下子把价格提得非常高,所以,B&W很显然转向了那种“阔佬音响”的范围了。而思奔达却在比较有文化品位的发烧圈中建立起了名声。

不过大家现在有一个共同的担忧:思奔达将来还能干下去吗?因为许多英国知名品牌的音箱厂家,一个接一个地被一些大财团给收购了,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我则希望思奔达能够按照这种风格长久地坚持做下去,因它已经在发烧友中建立起了相当的口碑。

笔者:您怎样评价思奔达这几款比较经典的音箱呢?

关先生:与南方一些发烧友推荐使用SP-3/1P不同,我个人则推崇使用SP-2/3音箱。我觉得SP-2/3的性价比更高一些,看它的投入成本就知道,它的价格定得比较合适。而且,两路分频的音箱整体容易处理得好。实际上在我看来,SP-2/3是等同于Rogeos LS 5/9、HARBETH HL-5、ProAc Response 2等这些音箱的,当然它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都较适合一些比较有文化品位的、工薪阶层的发烧友使用。 

笔者:我个人认为:S 3/5是思奔达设计得相当成功且又相当成熟的一款音箱。请问:您对S 3/5音箱又有如何的评价呢?

关先生:我比较喜欢S 3/5音箱,S 3/5应该是一个将来相当有作为的音箱。我认为它有一个长处:声音比较年轻,但年轻而不毛燥。

笔者:请您谈一下英国音箱品牌的主流现状?

关先生:简单地说,基本上传统的BBC是一个流派,如思奔达等。B&W我叫做“英国国际声”则是又一流派。另外有一、两个异军突起的音响品牌:一个是ProAc,另一个是ATC。这些都是属于主张挺明确的,自己也能说服一批人的另一种流派。

BBC是一个正体风格,这几家虽然有所不同,但大走向基本接近。BBC不太忌讳箱声,所以,那箱子多数都是有一点共振的。它更重视的是结果、感觉上的正确,而不太在乎其哪个过程的正确。从哲学的角度说,它是有点“负负得正”的意思。平心而论,它是有一些渲染,但是它和古典音乐的气韵上很吻合,不但没坏处,反而有时感觉到更有神韵。在某种地方和电子管功放有相似之处,染色多少是比较重些,但那股子“味道”又是别人很难达到的。

B&W就是走另外一种比较现代的风格,在英国箱子里算是比较特别的,而且它的运作也不是主要在英国,这家很敢于探索。ATC主要是声音的密度好、中音扎实。ProAc主要是走高分析力、但不是音乐感的那条路子,速度感在英国箱里算是快的,仅次于AE。AE也有其比较特别之处,它是属于那种比较适合 AV与Hi-Fi共用的系统。总的来说,AE有很多长处。


2001-10-28

注:以上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

2001年第十二期上发表

    标签:音响 代理 品牌 思奔达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