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音响产品——MD
说句心里话:我爱MD!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一人出差在外,MD自然地也就成了我的必备随身之物。带MD首先是为了听音乐,其出色的音质音色已基本接近CD机的音质效果了,而且使用起来超级省电,其特殊的防震功能等,为旅行时听音乐带来诸多方便。其次,MD作为现场录音工具更是一级棒,录音时的背景噪声几乎为零,可以说,一旦使用MD进行过现场录音,真的,或许以后就很难找到其它的代用工具了。
“出色的音质音色,巨棒的录音效果。”MD让我爱不释手,一用就是七、八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且常伴常随。
我是真爱MD!受我的影响,我身边的一些同事、朋友也陆续地加入到了我的这个“MD党”中,单是经我手直接帮他们购买的MD机就多达十几台。有时购买MD机时,店主就奉送一对套在耳塞外面的“耳罩”,说是“它能增加MD机的低频延伸与量感”。随后通过使用对比我发现:“耳罩”其实就是使用尼龙布做成的一个耳塞套子,它的形状和作用就是一个类似于音箱前障板上面的喇叭“网罩”。使用“耳罩”以后,它会对高频能量起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衰减作用,无形当中,整个声音的平衡点就会自然地往下“移”,低频的延伸与量感也就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增加”。
我是一个爱乐人,无论是在家听音响音乐,还是出差在外听MD,我聆乐的时间一般都会比较长,而且是连续不间断的,少则一、二个小时,多则就是三、四个小时。非常有趣的是,自从使用这个“耳罩”以后,我聆听音乐的时间明显得延长了。
单从音响性方面来讲,加了“耳罩”之后,声音的透明度与线条质感都要稍微蒙胧一些,音色也要暗淡一些。话又说回来,如果纯粹依我个人的听音标准来衡量我倒认为:声音的透明度与线条质感倒没有什么“损失”,只是没有以前那么“锐利”罢了;音色则是没有以前那么“明亮”而已。
再从音乐性方面来讲,没加“耳罩”以前,我也能连续听一、二个小时的MD,且不会有高频锐利、音色明亮的感觉。只不过是在连续听上一、二个小时以后,我多少有点想要“休息”一下的感觉。如今等加了“耳罩”以后,同样还是连续听上一、二个小时的MD,我反倒是一点想“休息”的欲望都没有了。如果不是因为周边其它的一些事情所打扰或打断,通常我都会被音乐所深深有吸引、一直连续不断的聆听下去 ……
其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购买MD呢?答案是为了听音乐!或许这一点谁都清楚和明白。既然购买MD是为了听音乐,那么,在接下来的“音响性”与“音乐性”方面,到底谁该为先或谁该为上呢?又或在它们两者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取舍呢?
终生难忘的胆机声音
早在十几年前我在深圳极典工作时,每天面对着各式各样型号、品种,以及不同线路结构与工作方式的电子管功放(胆机),我都兴奋极了。每天晚上我大都是试听到凌晨一、二点钟以后才去睡觉的,而且仍然是乐此不疲。
我个人认为:当时的深圳极典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由“纯土炮”向“量产机”过度转型的公司。因为在前面,该公司已经有很多各式各样不同线路结构与工作方式的“纯手工”性质的胆机,接下来,是要把这些“纯手工”形式的胆机,以一种工业化、量产化的形式推向市场。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难得的“过度转型”时期,我意外的发现了一些不为常人所注意的问题,在此,我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一是前期“纯手工”制作的胆机其电子管的灯丝基本上都是采用交流供电方式,而后期的“量产化”胆机则基本上采用的是直流供电方式。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后者的整机信噪比明显要比前者高,这是最为突出的一点;其次是声音要明亮干净很多,乐器的质感、形体感也要好上很多;但是声音却由此变得机械和生硬了。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当听一些抒情人声时,灯丝为交流供电方式的胆机,能够把歌者阴阳顿挫的音乐表情表现的维妙维肖,极富音乐感染力,令人陶醉不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灯丝为直流供电方式的胆机其声音显得过于平淡和机械,音乐感染力已所剩无几。
我个人则是非常喜欢灯丝为交流供电方式的胆机,因为它的声音非常人性化,音乐富有气质和韵味。我当即向公司阐明我的观点和意见。回复是:非常理解和认同我的观点和意见;但作为一款工业产品,一款量产化的产品,首先要确保的是“三大技术指标”过关,否则,它就不是一件合格的“量产化”工业产品。
二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一款曾德钧先生早期纯手工制作的胆机,功放管为845。曾先生早期纯手工制作的胆机我基本上都听过,唯独这款845胆机却从来没有听过。
当时,这款胆机给我的印象与冲击都是非常之大的,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那样的声音表现令我终生难忘!——雄浑大气、饱满厚润。
这种“雄浑大气、饱满厚实”的声音之所以令我终生难忘,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地、浑然一体的,而且是全频段的”。我认为,要想让中频饱满厚实不难;要想让低频饱满厚实也不难,但要是让高、中、低频全频段都饱满厚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除了有技术上的因素以外,我认为,观念上则更是一个不易突破的瓶颈。
优美声音的基础是平衡
我从来不反对“宽频”,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也就是说:“宽频”并不能代表一切,也并不能说明一切。而且,“宽频”下就有了一个新的课题,即:新的平衡衔接问题。低频还是原来的那个低频(2Hz),但是高频的延伸却是狂飙不止(由原来的20KHz飙升到现在的100KHz)。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低频之间怎样过度衔接呢?并从而达到新的音域平衡呢?
以胆机为例:现在整体的声音走向基本上都是越来越清晰和透明,这本是件好事,这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结果。但与此同时,声音也大都是越来越单薄和生硬;而且声音的平衡点也是不断地往上移,整体感觉一是声音不耐听了,二是音乐的感染力锐减。
早在1998年,台湾《音响论坛》创刊10周年时有一个栏目叫“十年音响十年情”的访谈文章,当时台湾音响业界的一些精英人士,对音响器材的音质表现与声音走向等,除了提出一些非常具有见地的和前瞻性的意见外,也早已指出了这些问题的根结所在:“声音走向偏尖偏亮,声音没有以前耐听”,以及“真空管机声音晶体化,改变声音的品味”,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发的;技术进步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技术进步,把原来多少年得以维持的“技术(音域)平衡”给打破了,而新的“技术(音域)平衡”却尚未创造出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技术是明显进步了,但声音却不耐听了;或者说,声音的特质与风格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我用下面几个图例简单说明一下问题。
假如图3-1是高、中、低频音域的一个正确分布图,可以说,在“宽频”时代来临以前,大多数的高级音响器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种高、中、低频音域分布情况,声音非常自然平衡,且久听不厌。
然而,自“宽频”时代来临以后,由于高频特性得以改善及大幅飙升,取而代之的则是图3-2的高、中、低频音域分布情况。图3-3便是一种扭曲的高、中、低频音域分布情况(不可否认,市场上一些所谓有“特色”的Hi-Fi器材与一些AV器材多是这种高、中、低频音域分布情况)。
通过对这三种图例分析,或许我们就会清楚和明白了,如今,在音响市场上要想找到一个类似于图3-1这样的高、中、低频音域分布的音响器材可谓是比较困难了,这是因为“宽频”的加入,致使原来的高、中、低频音域平衡给“打破”了,才得以造就了如图3-2这样的高、中、低频音域分布情况。大家可以看一看,过去一向以声音饱满厚实而著称的英国音响器材,现在还有几家能保有这样的声音特质呢?都在向“宽频”的声音特质“靠齐”。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音响器材声音大都是偏尖偏亮、单薄和生硬,且不耐久听的原因所在吧。
耳塞加上“耳罩”之后,可以让我们更轻松、更长时间的享受音乐之美——因为它又维持了原来固有的高、中、低频音域平衡。灯丝为交流供电方式的胆机,可以让我们听到非常人性化、且极富灵气和韵味的音乐。然而,在技术进步的大潮面前,在“宽频”充斥的时代链中,最终,“人性”都要听命于技术,“感性”都要让位于市场。或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吧!(文/图/李鹏展)
—— 此段内容摘录于成都《视听技术》杂志2006年第十二期《平衡在哪里?——音响文化与生活(10)》
后续: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周期性,音响也不例外。经过十多年的周期性磨合,如今一些“宽频”的音响器材也都能找到新的音域平衡了,真的不容易!真可谓音响技术与音响文化的进步!
然而我要说的是:即使在当下,能真正达到音域平衡的“宽频”音响器材也不多见,这就是现实!(文/李鹏展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