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在这十几年里 我做过两件自己最高兴的事情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10 10:56:15  评论:0

   


后来一次偶然地机会,我听到了这套音响器材,我就对自己说:这个就是我要要的声音!

我认为:音响音乐也是一种知识。人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都没有了,那么什么渴望都是假的,只不过是说给别人听的。

文/摄影/李鹏展


采访时间:2001 年 12 月 16 日。

被采访人:杨先生,四十多岁,昆明市某单位合唱队指挥。

使用器材:Spendor S3/5音箱;

                  Micromega(美格)Tempo 1功放;

                  Micromega(美格)Minium CD机 。 


笔者:您以前曾经使用过什么音响器材?其使用的感受情况如何呢?

杨先生: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至到八六年的时候,我才正儿八经地去找老师学唱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去学合唱指挥。这一切使得我对声音特别敏感。

作为一支合唱队的指挥,当他组建这支合唱队时,希望自己的合唱队是什么样的一个音色,他心里面是很清楚的。同样,你是一个喜欢听音响音乐的人,你应该是选择什么样的音色和效果的音响器材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这八、九年了我一直都不敢购买音响器材,买不好是什么结果呢?扔掉了又可惜;看着心里又不舒服;听到耳朵里又难过。不过,这期间我一直都在试听,好多音响店都跑过了;后来一次偶然地机会,我听到了这套音响器材,我就对自己说:这个就是我要要的声音!

笔者:您搞音乐这么多年了,您对目前音响产品的一个大致感觉是什么样的?

杨先生:在这十几年里,我做过两件自己最高兴的事情,第一件是我学了合唱指挥;第二件就是有了这套音响器材。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套音响器材时放的是蔡琴民歌,即便是在中音区钢琴的琴键敲击下去,它的声音也是很平直的。因我每天都要弹钢琴,所以对钢琴的声音是比较了解的。

另外,我对数字音响技术的感觉有三个字:干、冷、硬。我听过很多音响器材,基本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声音干巴巴的,高音又很亮,亮的刺眼睛,你只能迷缝着眼睛去看。冷,小提琴好像它不是为你而演奏的,它是在很远的地方,很高傲。但是我那天听到这套音响器材的时候,我的观念改变了——它就是在为你演奏,而且是在为你一个人演奏的,小提琴的木头味很真实。

笔者:您认为音响产品的声音与现场音乐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杨先生:失真和干、冷、硬。俗话说:管不如弦,弦不如肉。如果人的嗓音放出来都已经失真的话,那么其它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就更要失真了。

笔者:请问您所讲的“失真”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与干、冷、硬是什么关系呢?

杨先生:老早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使用的是手摇唱机,听的是黑胶木唱片,我觉得很亲切,不过噪音很大。后来当我听到模拟录音机时,觉得那声音挺不错的,但是噪音小了,各方面的情况也好多了。我第一次听到CD唱机的声音也是在我的一个朋友家中,当时把我吓坏了,那么低的、微小的声音它都能放出来,音域也宽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上去了;可是一听下去,我就觉得问题出来了:干、冷、硬。后来我的一个老师,他是教合唱指挥的,他把CD唱片上的东西转录到磁带上面去听,那个味道就对了。

笔者:这种声音就能接受了?

杨先生:对!就是说,它有亲切感了。音色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人在隔壁唱歌,虽然我们看不到是谁在唱歌,但一听声音我们就知道是谁在那里唱歌。这是什么决定的呢?这就是音色,如果这个东西都被改变了,那就等于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丢失掉了。一听小提琴的声音,刺耳、干涩不舒服,这不是失真是什么?

笔者:记得有一年春节回我父亲家,吃过午饭后我坐在沙发上听音乐,使用的是一台很普通的便携式双卡收录机,所听的磁带大部分是我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就是这些极其简单普通的音响器材,那天中午所播放出来的音乐却让我深深的着迷和为之激动:这盘磁带的音乐怎么这么好听呢?这旋律怎么这么熟悉可又想不起来作曲家是谁呢?我赶紧跑过去看磁带盒的封面,啊!原来是柴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要知道,老柴的这部作品是我最近经常在听的啊!不过在自己家里基本上都是用CD唱机等那一套高级音响系统来听的,说实在,听了这么多次,最让我感动的竟然是用磁带录音机播放出来的音响效果。这件事情对于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也能从深层次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LP用家到现在仍死抱着LP不放呢?他们更在意的、更钟爱的是有感染力的音乐。现在音响界都在追求所谓的“真实”、“原汁原味”,可以说是“谈美色变”,但从生活的这个角度来讲,假如音响音乐不能让老百姓感动、并从内心喜欢的话,高级音响和高雅音乐的普及和推广就不会有太大的和持久的成效。

杨先生:有一次我在家看电视,内容是回顾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历程,当时正在播放美国的一个什么片子我记不住了,一闪十几秒钟就过去了。这期间小提琴的琴声出来了,我情不自禁的在家里面就跟着站了起来,那个声音简直是太亲切感人啦!以后我再也听不到这么优美感人的声音了。要知道,我们国家的电视机对音响的音质这一方面是不太重视的,然而它都会那么得好听,都能让我情不自禁的站起来;相反,我们很多的所谓“高保真”高价的音响器材却都没有这样的音乐感染力。我一直在怀疑:这些所谓的“高保真”音响器材究竟是怎么“高保真”的呢?!

笔者:您这套音响器材是什么时候购买的?通过使用现在的整体感觉如何呢?

杨先生:今年元旦时购买的。愈来愈好。记得当时在音响店里交了钱以后,我就在想着一个问题:拿回家以后它还能出这个声音效果吗?后来拿回家以后吓了我一跳——确实不一样了!那天我听一张合唱曲中的男声独唱,声音一出来声嘶力竭的,哎呀!我说完蛋了。但经验告诉我:不能这么短的时间就给它下结论。这个东西就像乐器一样,它有一个“磨合期”,新钢琴的声音听起来是涩涩的,再大的声音它都是涩涩的,为什么?脉络不通吗!我想道理是一样的。大概过了两、三个月以后,声音就愈来愈好听了,特别是听小提琴的时候更是感人。

笔者:音乐界现在也有一个共性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现在这些艺人的基本功都比过去的艺人要强,但问题是太缺乏个性。过去那些艺术大师们,哪一个都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呢,即使我们不去看唱片封面的介绍,只要听到出来的琴声,我们就知道这是哪一位大师在演奏的。正是这种极具个人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使然,才会使得音乐这个大舞台显得是异常的耀眼和夺目。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艺人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正在逐步的萎缩和消失。

杨先生:能不能这样形容一下,那种(只有技术的)琴声是没有思想性的。就是说他的那个技巧已经到了不可理欲的程度了,你根本就不能想象他是怎么拉出来的呢?但是他确实给拉出来了。这就像我比较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觉得贝多芬的音乐有思想一样的道理。

001.jpg

(2001年12月15日昆明指挥杨先生在昆明昌业音响连锁店接受采访)

笔者:《松花江上》这首歌那么多的后人都在唱,但我怎么听都听不出那个“味道”了!听现在的一些“歌星”们唱这首歌,嗓音都没有问题,很漂亮;但就是“感情”融不进那个时代。像现在的我已很难或很少会流泪了,但每次听到六十年代录音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邓文洁、蔡国屏演唱的《松花江上》,尤其是当听到“九•一八,九•一八 …… ”的时候,我的眼眶每次都是湿润的。老一辈的歌唱演员,对歌唱艺术真的是无比的投入,也真正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用心灵来演唱、用情感在歌唱”的敬业精神。或许时代不同了,总觉得现在的“人”已唱不出那份“纯真”的感情了。

杨先生:像才旦卓玛这样的老一辈歌唱艺术家,即使她在昆明市区的大街上唱歌,只要你听到她的声音后,你也会说:这声音(人)不是我们这里的,她是藏北高原的。她有她的个性特色,你是抹不掉的。最重要的是,她不仅有自己的音色,还有刚才我们说过的,她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笔者:这一点我们是相同的,你所说的“思想”与我所说的“感情”是相同的。我不知道是否受到音乐界所存在的这个“共性”问题的影响,音响界目前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共性”问题,即现在要想找一款音乐性好一点的音响器材是愈来愈难了,用您的话讲,有“思想”的音响器材是愈来愈少,很有点“世界共性趋大同”的感觉。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色,这个世界岂不显得是太单一、太灰暗了些!

您觉得目前购买高级音响的人不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先生:一个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你看我跟他们一样不也是一位工薪阶层的人吗?但我硬是把这套音响器材购买回来了;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收入,但从我本人的角度来看呢,收入的问题似乎又不是首要的问题,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这个钱是一大笔钱,但它不是不能花的,他能花;他不愿意花的原因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

笔者:在这方面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呢?

杨先生: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太大了。

笔者:一套音响器材在多少价位上,才能会吸引大部分的年轻人呢?

杨先生:1.5万元左右。对工薪阶层来说这算是一大笔钱了,但是他们有这个能力。钱是一个问题,但钱又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关键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

笔者:是否有这种可能,带一些同事或朋友经常去接触一下音响音乐这个环境和氛围,对他们慢慢地是否也会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呢?

杨先生:这个可能有。我认为:音响音乐也是一种知识。人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都没有了,那么什么渴望都是假的,只不过是说给别人听的。

有的人问我:我听不懂贝多芬。我就跟他说:刚开始我也听不懂;但听懂了以后我就再也放不下来了。我说:金庸的小说你一样看,但我不看。为什么?我看了会很快忘记掉的;贝多芬我则不会忘记。这又是为什么?八几年的时候,好多人跑过来询问我有关费翔的事情,我说:十年以后可能就会没有人再提起他了。现在看来还不到十年就没有人提起他了。这就是艺术生命力!古典音乐则是不朽的,它是几百年来反复冲刷、反复淘汰的结果,这就是艺术!贝多芬的音乐与柴柯夫斯基的音乐不同,老柴的音乐听起来的确很美,但思想性就差一些;与其说贝多芬是个艺术家,倒不如说他是个哲学家,贝多芬的音乐有思想性,还有哲理性。

笔者:站在您的角度,您认为音响器材在哪些方面的表现是最重要的呢?

杨先生:音色和音乐性。我觉得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但我不是一个发烧友。“一块土包从房上掉到地毯上都能听得出来的”,我不听这种声音,我认为这种人是在追求“技术”,而不是在追求音乐。

笔者:您是搞音乐的,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大部分年轻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呢?

杨先生:说的苛刻一点是文化素质问题;说的客观一点是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现代科技才得以使流行音乐这么红火的。为什么好多人会对流行音乐、摇滚音乐那么如痴如醉呢?因为它(指音响效果)太“震撼”了!我去听过“半次”,我就赶快跑出来了,我受不了啊!嗡、嗡、嗡的响,耀眼闪烁的灯光,人潮如涌,又热又闷,那些人唱得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懂。

笔者:假如有了这么一个比较好的音响音乐文化氛围,许多的年轻人是否也会喜欢上高雅音乐和高级音响器材呢?

杨先生:不一定。并不是说每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人,都一定会喜欢音乐的。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一辆轿车有点难;但要让每一个家庭有一套像我这样的音响器材并不难。关键是他要迷上这个东西,要喜欢上这个东西;他认为可有可无的话,肯定是徒劳的。他觉得每天起来就要听一下音乐,认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才行。


文/摄影/李鹏展

2002-01-29

注:以上文章已在上海《现代音响技术》杂志2002年第九期上发表

    标签:音响器材 音乐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