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鉴赏与随想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唱片鉴赏与随想 > 正文

柴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23 13:27:48  评论:0

psb.jpg

文/李鹏展

柴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在十九世纪俄国音乐中柴柯夫斯基独树一帜,很少作曲家比柴柯夫斯基更受听众欢迎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很容易理解。他的音乐曲调极为优美,配器艳丽而色彩丰富,充满了炽热的情感,诉诸人心而不是头脑。无疑,具有强烈感情特点的音乐反映了作者的天性。他受到双重的折磨:被压抑的同性恋(1877年同他的一个学生结婚,九个星期后分居,濒临精神崩溃,这是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走出结婚这一步的心理后果)和兴奋与沮丧起伏波动过大。每次成功之后即带来一段时间的内省、忧郁和消沉。    柴柯夫斯基生性腼腆、多疑,又聪明。它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和声学教授期间,一位名叫杰日达·冯·梅克的富孀(她本身的音乐修养也很高)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出于赞赏,她每年给柴柯夫斯基一笔可观的资助,使他可以放弃教学而专心作曲。他(她)们之间虽然有很多信件来往,或每当柴柯夫斯基指挥他自己的作品演出时,梅克夫人也是场场必看;但最终柴柯夫斯基也不知道这个梅克夫人长得是个什么模样,因这是梅克夫人当初赞助柴柯夫斯基时谈好的一个条件。从那时起,梅克夫人实际上已成为柴柯夫斯基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一个支柱;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断绝和柴柯夫斯基的关系,这深深刺伤了他。一年多以后,梅克夫人就去世了。

这部悲怆交响曲,被音乐界认为是柴柯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第一乐章,描写的是葬礼;第二乐章,描写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忆;第三乐章,描写的是对恶势力的抗争及最后失败的无奈;第四乐章,告别人世前,其悲愤复杂、意犹未尽,最后安然地走向坟墓。

还是在1994年的时候我就听说深圳有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当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并哽咽着问他的爸爸妈妈:这首曲子听起来为什么这样悲呀?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上,哭不出来的滋味更难受!1994年我在深圳,工作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情绪非常低落,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借助音乐来度日。突然有一天我把《悲怆交响曲》又拿出来听(因过去我也曾听过多次了),忽然间,就好像我的整个生理器官一下子给疏通了似的,我的两行热泪像泉水一样的奔涌出来;尤其是每当听到第四乐章时,那种身心的委屈,那种声嘶力竭地哭天不应、哭地不灵地感觉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悲怆交响曲》,但同时我也是天天如此——哭个痛痛快快!

我最佩服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作家;另一个就是作曲家。音乐家通过音符,对人类生活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而且,她竟还是那么的不朽和永恒!

柴柯夫斯基于1893年在创作完这首曲子,并亲自指挥了该作品的首场演出之后,于两个星期后自杀而辞世(故意喝下不洁净的水,得伤寒病不治),享年只有五十三岁。这一年离梅克夫人去世也才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然而,对于人类真正最不幸的是,此时的柴柯夫斯基正值他音乐创作的巅峰期!

自从1994拥有这张CD唱片至今,在听过诸多录音版本之后我只能说:它的演绎仍是最贴近柴柯夫斯基创作原意的、最具有俄罗斯风格味道的版本。(文/李鹏展)

    标签:交响曲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