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鹏展
发现一张好唱片
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手中的 CD唱片也具备一定的“量”了,老实讲,够认真仔细的去品味一番了,所以,这两年买唱片的劲头没有过去那么大啦。
在我拥有的这么多唱片中,有 1/3 是常听的,另外的1/3 是不常听的,还有 1/3 是很少听的。这些“常听的”与“很少听的”唱片故然有其中的一些原因,但它必定是一个现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可买可不买的唱片,我一般是不买的;只有是朋友(或媒体)的强力推荐,再加之自己又能十分认可的唱片才会买下。
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音响展会上,我看到了一张宣传海报,介绍的是北京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后不久制作的《云之南(Ⅱ)峡谷圣诗》、《竹吟》和《鼓王》三张发烧唱片,而其中的一张《鼓王》更引起了我的注意,因它的录音监制是于建兵。
由于老于先前录音监制的两张唱片《响宴》和《龙韵》在业界已大获成功,成为发烧友试音与收藏的必备唱片之一,所以,当去年五月出差在北京老于对我说:“最近正忙着搞录音”这件事时,我反倒不是很在意。心想:前两张都“成功”了,那么这一张也不会“不成功”到哪里去!
然而,当我第一次放听这张唱片时竞是“一气呵成”的,不为别的,完全是被其绝佳的现场感和优美的音乐性所深深吸引。说实在的,随着发烧阅历的增长,这种情景是愈来愈少。
我是一个爱乐人,每天都要听音响音乐一、二个小时,但这么令我投入和专注的唱片实不太多。而且,以后每次聆听都是如此——一览无遗,从不跳槽!
现场感一流
所谓现场感,顾名思义就是犹如在音乐厅听现场演奏一样。基于此,我认为现场感有两大要素构成:一是空间感与空气感,二是生气与活力。这是现场演奏的“标志”,因演员与观众是互动的,演奏与呼吸是流动的;而乐器演奏的细微变化及演奏者的情感投入等都能清楚地尽收眼底,所以,我们会感觉到现场的演奏非常生动、自然且充满活力;乐器的音色又极其迷人;音乐则令人感动和陶醉。
有时,当我们刚听完现场音乐会后再去听音响时,会惊奇的发现:现场音乐会的最迷人之处——生气与活力,在我们听唱片录音时,已是很难感受到了。
在我们听一些由 50~60 年代的模拟录音所转录的 ADD 唱片时,还能感觉到现场感的“存在”;然而,当我们听由 80 年代初、中期的 DDD 录音时,现场感已“消失殆尽”,它所引发的副作用就是:声音缺乏生气和活力,显得很拘谨;音乐则变得很机械和生硬,感染力锐减。虽然,九十年代后的DDD 录音技术日臻完善,不断有佳作问世,但必定不多。
《鼓王》的现场感表现一流,每次聆听它都犹如在现场般一样的感觉和陶醉,而且这种感觉和陶醉是贯彻在整张唱片的始终。其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又特别的出色:一是“余韵”,如鼓捶敲击鼓皮的瞬间及余音在空中慢慢回荡的声音。二是气氛,如第二轨当击鼓的前奏刚过,乐队齐奏时的那一刻表现等,真是太迷人啦!它把录音场所的空间感与空气感及演奏者的情感投入与活力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鼓王》又一次为录音唱片的“现场感”做了“正名”。这也是《鼓王》如此吸引我和每次聆听它从不“跳槽”的原因所在。
我坚持认为:音响器材、唱片录音与现场音乐始终是两个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和距离,“完美”始终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但可以肯定的是,《鼓王》把录音和现场的距离又一次的给拉近了。
可听性高
所谓“发烧唱片”是指一些演绎和录音俱佳的唱片,通俗地讲是特指一些“录音特别逼真,音效特别出众,演绎特别优秀”的唱片。这些本是优点和卖点,然而,“矫枉过正”,这类唱片往往给人以“为了录音而录音”或“为了突显什么而专门制作的”感觉,所以,常常是音响效果一级棒,但是,由于曲目间的体裁跨度较大,且又缺乏音乐的连贯性与作品内涵,因而,音乐性与可听性就不是很高,失去了音乐理应具有的用于欣赏、品味和愉悦的作用。正是由于音乐性的不足,很少有人拿它真正用来欣赏和愉悦;反倒是这类“发烧唱片”都进化成了专门用于检测音响器材还原能力高低的所谓“测试片”。
我是一个爱乐人,是一个音乐作品迷,所以,很自然的对古典音乐特别钟情;而对那些纯发烧性质的所谓“测试片”兴趣不大。我认为那是音响发烧初期的行为,毫不讳言,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自己也有过大肆掠夺“发烧唱片”的经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作品内涵与音乐性匮乏的唱片,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很难在业界长久的流芳。因它不具备提供人们长久地、反复不断地欣赏和愉悦的潜质。
《鼓王》这次的选材非常好,曲目间的跨度不大,连贯性很强,并有很好的延伸度,是一张难得的“音乐作品”,可听性极高。每次听《鼓王》,它都有一种吸引我要不断往下听而不能割舍的魅力。
可大胆尝试
除了音响与音乐外,乒乓球是我的另一大爱好,且从没有间断过。中国的国球之所以长盛不衰,统霸世界乒坛数十年,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用担心后备人材不足;二是有团结智慧强大的国家队这个集体;三是勇于进取和技术创新。国际乒联曾做过统计:近四十年来,国际乒乓领域里 60% ~ 70% 的创新技术来源于中国。由此可见,我国乒乓事业能如此强盛的根基所在!
与国球相比,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一方面,我们为日渐趋少的京剧观众而忧虑;另一方面,京剧产业表现得太过保守和陈旧。这些年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本、新曲目已难觅踪影,“古装戏”已几乎成了京剧的包装形象。反观其它一些地方戏剧,则显得百花生机,他们在上演一些传统剧目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还推出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剧本、小品等,给传统戏剧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如同国球一样,戏剧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说到京剧,使我想起了在去年上海的音响展期间,老于曾对我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及“国乐”(泛指民乐、民歌和戏曲)的特殊性,目前,还鲜有较优秀的“国乐”录音唱片。我手上有不少国内著名歌唱家及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录音唱片,不论哪一张唱片 ,哪一首曲子,哪一位歌唱家或艺术家的演唱,我都非常喜欢,视为“上天”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文化遗产”;但录音水准和质量就显得太失衡。每次欣赏这些唱片,陶醉的同时又总是多少相伴着遗憾,这的确是我们音响音乐文化行业的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我观察和了解,有一些发烧友不愿意或很少聆听“国乐”,除了欣赏口味的原因外,用音响去听国乐“好声”的机会不多倒是一个大现实。久而久之,“国乐”就被拒之音响大门之外了,也就很难在谈论弘扬和推广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基于此,听罢《鼓王》,我又把《响宴》和《龙韵》拿来一起反复不断的欣赏和比较,发现无论是录音技术还是音乐作品都是愈来愈成熟;和《鼓王》一样 ,都是难得的佳作。“国乐”录音搞不好易出现的“中高频尖亮,中频硬朗,缺乏平衡与和谐”的毛病等,都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综观今日整个唱片市场,该有的录音都有了;该有的发烧片也都不缺了,唯独尚缺我们优秀的“国乐”录音唱片。作为“国乐”之“国粹”的京剧,更没有理由没有一张演录俱佳的录音唱片。基于此,我则有一个不成熟的大胆建议:充分利用北京其得天独厚的音响音乐与文化艺术方面的优势,制作一张京剧录音专辑——或传统剧;或现代戏;或艺术家专辑等等。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现在我们已有了这个成功的基础——《响宴》、《龙韵》和《鼓王》,还等什么?!!!
文/图/李鹏展
2001-07-16
此文章已在广州《家庭影院技术》杂志2001年第十二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