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听音室设计 > 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浅谈听音室的设计制作与音响器材的搭配(上)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27 02:09:52  评论:0

01.jpg 02.jpg


回到环境处理这个话题上。家用听音室与音乐厅最大的不同点是:去音乐厅是在听“乐器”,而在家是在听“音响(箱)”。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发声乐器”,也就必然会在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上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

文/摄影 李鹏展


一片空白的处女地

发烧音响推广普及这么多年了,应该说,大家对于音响器材本身以及音响器材之间搭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都有了一个比较统一和正确的认识。不同品牌与产品在音质、音色上所存在的差异,不同品牌与产品之间的搭配组合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等等,都已成为发烧友玩味音响、增进学识、品味音乐的一种生活乐趣。虽然音响发烧友这个群体并不是很大,而且真正能够了解与掌控音响器材及其器材搭配奥秘的发烧友则更是少数,不过,音响发烧友这个群体始终还是能够在一种比较统一正确的号召力下交流着、发展着和传承着。这多少也应该算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

或许是发烧友对于器材搭配的重要性过于看重了、过于敏感了,以至于在音响发烧友这支队伍中,“升级换器材”似乎已成为了一件极为普通和频繁的事情。其实,“升级换器材”本身无可非议,因为这多少也是“实力与品味”的一个象征;但如果动不动就把声音不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音响器材本身或器材搭配上,从而过于草率、过于频繁的“升级换器材”时,那就显得有点盲目和不科学了。

声音不好的原因除了与音响器材本身以及器材搭配等因素有关系外,另外还有一个是被发烧友共同所忽视的客观原因,那就是听音室的设计处理与音响器材之间的搭配问题。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个既定存在的“客观原因”无外乎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至今仍没有一套能够被音响业界所共同接受与认可的家用听音室设计理论。虽然各种音响书刊都曾有过这方面的介绍,但基本上是出自于专业舞台声学、音乐厅之类的理论引用与延伸,真正纯粹是家用听音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等推介性质的文章,应该说还是显得太少太贫乏了,故,在这方面也就很难形成一种学习、交流、实践与探讨的音响氛围。

二是由于缺少了家用听音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这个前提条件,所以,发烧友就很难形成一种对于家用听音室设计处理的工作兴趣和乐趣,以及良性的玩味氛围。这也是我们在很多发烧友身上经常可以看得到的一幕:数万元身价的音响器材像走马灯似的可以经常在升级更换,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家徒四壁”的听音室。由此可见一斑。


二次混响的曲与直

菅野冲彦先生是日本《Stereo Sound》(立体声)杂志的重量级人物,或曰“灵魂人物”要更为恰当一些。因为《Stereo Sound》杂志自始至终无不体现和宣扬的就是菅野冲彦先生的观念和主张。

我非常赞赏菅野冲彦先生“唱片演奏家”这一观念和主张,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菅野冲彦先生音响文化的“灵魂”所在。

诸如像:“怎样把机器改变成自己所渴求的声音,努力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始终是最重要的。比方说饲养狗时,假如对它多加爱护,它亦会更亲近主人。音响器材亦一样,只要努力不懈地用心去鸣放,机械就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想这跟从小时候开始便充满爱心去养育动物和自己的小孩一样。”;“没有良好的器材,说什么都是空话。但是更重要的还有使用器材的人,也即是人的感性和音乐观。即是说‘你要从音乐中得到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个核心问题,器材的存在才会变得有意义。也可以说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器材,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音响是用者个人的写照’。也即是说通过音响,可以了解自己,玩音响也即是在和自己进行斗争。这实际上和一些无能的乐师,只懂得跟着乐谱上的五线谱演奏完全没有什么两样,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那是不可能令人感动的。”;“‘声音’和‘音乐’被分开来议论,我觉得是很不正常的一种现象。”;“当然音响也是一门学科,有不少原则是要遵守的。也不是说不要去考虑什么理论的东西。但是如果太执着于理论,强迫自己去忍受自己不满意的声音,那也就太没有意思了。”;“没有人认为一旦拥有良好的相机,就可以拍出优美的照片。”;等等,可以说,上面这些表述都是“唱片演奏家”观念和主张的具体写照。

01-《视听技术04-05》-《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上)》2338.png

“唱片演奏家”的内容实质是在讲:你不用去理会CD唱片本身或音响器材本身的“本来面目”是为何物,你要去做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对音响器材以及周边设施的使用与调整,最终把你心目中想象与追求的(CD唱片)声音给完全展现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相同的音响器材,但由于“唱片演奏家”的不同,也即因为使用它的主人的不同,调整出来的声音可能就会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像同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由于演奏者对其内涵和意境的理解不同,就会有着不同的演绎诠释一样的道理。无不在说明着“使用者永远是音响器材的主人”这一观念和主张。

同时,“唱片演奏家”还在反复强调着这样一个思想观念:使用者与音响器材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调整与互动的关系,音响器材最终也是可以被赋予“人性的”、“活的灵魂”生命体的。“唱片演奏家”没有采用通常那些“机械的、技术的、数据的、冷冰冰的”说教方式,而是着重从“人性的、人文的、感性的、生活的”的方面出发,去揭示音响文化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唱片演奏家”这一观念和主张非常独到与成功的地方。这比我们动不动就拿“真实”、“中性”、“监听”、“现场”之类的大话去理论、去推广音响文化要显得实际的多、要形象的多、要人性的多、要生活的多。

回到环境处理这个话题上。家用听音室与音乐厅最大的不同点是:去音乐厅是在听“乐器”,而在家是在听“音响(箱)”。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发声乐器”,也就必然会在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上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

我们在家用听音室中所听到的声音均是由音响系统中的“音箱”重放提供给听者的,而非音乐厅中的“乐器”,所以,这种“重放声”会在家用听音室内再一次的发生直射、反射与混响现象即二次混响,而这种“二次混响”对于听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录音的节目当中(如CD唱片)已包含了直达声、前期反射声和混响声,所以,家用听音室的混响时间应该是控制在0.5秒以下为上,只有这样,才能把由于“二次混响”对于声音重播的影响降至到最低点。基于此,我始终认为家用听音室一定要把对高、中、低频段的“吸收”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才会得到近似于音乐厅一样的音响效果,也才能会听到自然真实的音乐重放效果。

01-《视听技术04-05》-《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上)》2337.png

对音箱的测试为什么要在“消声室”中进行呢?因为这样做可以把周边环境对于音箱的影响指数降至到最低点,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测试到音箱本身的技术参数。

那为何不把家用听音室也宣传推广成“消声室”的形式呢?因为消声室是专门用来进行技术测试用的,而非是音乐重播。再就是,人如果在一个完全没有混响时间的消声室里面长时间待着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说,消声室这种环境设计处理形式,肯定是不适合、也是没有办法用来听音响音乐的。

同时,我想大部分的人也都懂得而且谁也不会在一个六面墙壁都是强反射、没有做任何吸音处理的卫生间里放上一套音响器材来听音乐吧——高音满天飞且尖锐刺耳,声音浑浊且回响声巨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至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合适的且比较短的房间混响时间,亦即吸音比例比较大的“软调”房间,是比较适合用来听音响音乐的,也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听到音响系统声音重播的本来面目的。至于这个混响时间要多少,这要根据每个人的欣赏品味与要求、所使用与搭配的音响器材情况,以及听音环境的大小来确定。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我还是建议最好是把混响时间控制在0.5秒以下的“过阻尼”状态下,这样无论各种不同声音风格特点的音响器材都可以在听音室中得到良好的声音重放效果;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音响器材重播出来的声音就会要更接近于CD唱片本身与音响器材本身的本来面目。

01-《视听技术04-05》-《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上)》3019.png


不同命运的相同物

记得在一年多以前广州一干资深发烧友对“夜莺”音箱进行集体试听测评时所使用的那个“试音室”是一间非常“硬调”的试音室,除了地板铺的是地毯以外,其它几个墙面均是“光面墙”,没有做任何的吸音与扩散处理。所以,那个试音室的中高频驻波是非常厉害的。一般的音响器材拿到这里来听,中高频的表现都会比平常时显得要更为突出和明亮一些,而且乐器的音场与定位感也不好。当时由于受种种原因所限,最后还是选在那个试音室里对“夜莺”音箱进行的集体试听与测评工作。在对“夜莺”音箱做出了“它的声音尤如清爽新鲜的水果一样”这一正确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夜莺”音箱如果搭配不当,其中高频有可能会出现过分突出和明亮的问题。

然而,当我在自己家中的听音室里使用这款“夜莺”音箱时,我不但丝毫感觉不到“中高频有过分突出和明亮”的问题存在;而且恰恰相反,“夜莺”音箱其中性透明的音色,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声音,既浪漫娇艳又极富穿透力的高频表现等,反而成为了“夜莺”音箱的招牌魅力所在。这是因为,我早已对自己的听音室做过了严格周密的设计和处理,而且它是一个混响时间被控制在0.5秒以下的“软调”听音室。

01-《视听技术04-05》-《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上)》3020.png

还有,同样是在我自己家的听音室里,曾经先后有三位发烧友是被“夜莺”音箱的音乐魅力所深深的吸引和感染的,最后也都先后购买了“夜莺”音箱。而且,所谓“中高频过分突出和明亮”的问题从来也都没有在这三位发烧友家中的听音室里发生过。这同样是因为,这三位发烧友家中的听音室也都做过了严格周密的设计和处理,而且混响时间也都是控制在0.5秒以下的“软调”听音室。

01-《视听技术04-05》-《听音室——最高级的音响器材(上)》3203.png

同样的音箱,却会有着前后如此之大的声音差异,很显然,关键的问题就是出在“环境处理”上。因为这三位发烧友所使用的器材清单,与在广州集体试听与测评时所使用的器材清单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则是:广州的那个试音室是一间“硬调”的房间;而这三位发烧友家的房间基本上都是“软调”的听音室。

由于三位发烧友(包括本人)都对他们的听音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软调”吸音处理,也即听音室的混响时间都比较短,客观上也就使得“二次混响”对于音响系统声音重放的影响降至到了最低程度,所以,才能使听者更多的听到音响系统重放的“直达声”。自然地,“夜莺”音箱其优美迷人的音色与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声音,也才会完全无遗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假如听音室不做设计处理,或听音室不与音响器材之间进行搭配调整,那么,同样的音箱就有可能在这些没有经过设计处理与搭配调整过的听音室中,形成各种各样怪异的“病态”声音。一段时间以来,在各地的经销商处、或是发烧友那里、以及网站上,都能听到或看到一些发烧友对“夜莺”音箱所做的一些评论,诸如:它的高频有些过多过亮;它的声音不够平衡;它的高频量感太多而低频量感又太少;等等。其实我想,不单单是“夜莺”音箱,即使是其它品牌型号的音箱在这样一种没有经过声学设计处理的听音环境中,也一样会出现上述类似的问题,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所以说我认为:只要是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处理的、混响时间控制在0.5秒以下的“软调”听音室中来听“夜莺”音箱或其它品牌的音箱,上面的问题基本上是不会存在或发生的。因为至少目前在我自己以及另外三位使用“夜莺”音箱的发烧友家中是绝对不会出现上述那些问题的。

“唱片演奏家”是通过“感性”的角度来说明:只要能把你所喜欢与追求的声音风格给调整出来就行了,因为音响器材最终是用来服务于使用者的;至于这种调整过程如何来具体进行那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所以,这就给音响器材的使用者留下了丰富而广阔的想象和实施空间。

而在此,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要想更多的听到CD唱片或音响器材本来的声音原貌,就一定得要把听音室设计处理成“软调”的空间。


文/摄影/李鹏展

2004-04-12

注: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2004年第五期上发表

    标签:设计制作 听音室 音响器材 《Stereo Sound》杂志 菅野冲彦先生 “夜莺”音箱 硬调空间 “唱片演奏家”。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