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刊发文章 > 名家访谈与交流 > 成都《视听技术》杂志专文 > 正文

斯巴克的音色标准,即是大家所喜欢的音色

作者:李鹏展 日期:2016-05-10 10:30:34  评论:0

   


——珠海斯巴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马伟民总经理访谈录

我是选择大家普遍都喜欢的一种音色,我要找出别人为什么喜欢这种声音的“标准”,但我不会“靠”到音乐传真或Jadis的声音上面去,最后评判出大家喜欢的音色,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这是大家喜欢的音色”。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音乐最后的标准都是要显示它的美。什么叫美呢?有六、七成的人能认同你的音色了,这就是美,这就是我们斯巴克的美或标准。我们要求高保真、高还原、失真度一定要小,这是我们的技术标准。音乐评判标准就是六、七成人能认可我们的音色。

文/摄影/李鹏展


每年11月最后一个周末的广州白天鹅音响展,几乎已成为中国大陆及港台“音响人”的一个圣事,每到此刻,除了看音响展、洽谈产品代理经销之外,更是成为来自八方各地“音响人”每年一次的相会日子。笔者自不例外。在音响展(11月28日)之前的11月26日,我顺便去珠海斯巴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走访了一下,并对马总进行了实地采访。

笔者:请您介绍一下贵公司新厂房的使用情况?产品研发部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马总:这幢新厂房大楼共有四层,每一层约有12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使用二、三、四层,一层则是用来做仓库的。

image001.jpg

开发一部负责开发设计一些纯Hi-Fi类的发烧产品,如电子管机、晶体管机及CD机等。开发二部是今年(指2008年)春节后成立的,主要是开发设计一些除了Hi-Fi产品以外的、但又与Hi-Fi产品有一些关系的其它电子类产品。

笔者:贵公司外销的产品主要是以自己的品牌为主呢?还是以OEM帖牌为主呢?又OEM生产单的情况是怎样的?

(2008年11月26日珠海斯巴克公司马伟民总经理在办公室)

马总:通常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自主知识产权这样一个销售理念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力争打自己的品牌销售。实际上,产品外销方面还是以我们自己的品牌占大多数的。

至于OEM产品我们也是有选择性的去做,不是谁的产品、谁让我们做就做的,单机数量低于300台的OEM产品单我们是不做的。随着公司发展,可能慢慢的我们的生产规模也不会再扩大了,甚至我还会转移给别人去做了,因为很多厂家是有生产能力但却没有设计能力的,我想这种厂家还是比较多的。还有就是虽然有设计能力但却没有生产能力的,不过这种厂家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倾向于设计这一块,并通过我们的品牌落实到产品上。

从目前金融海啸的情况来看,垮掉的大都是一些生产制造型企业;而企业品牌附加值比较高的、有研发设计能力的,应该来讲生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image009.jpg

笔者:一些外商、外企是如何找到贵公司做OEM生产单的?

马总:第一途径还是靠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一个好的理念,有一个好的诚信,还有有一个好的影响,所有这一切使得我们是很难被“封闭”起来的,而所有这一切也都会被其它公司、企业所关注的。

其实很多外商、外企来找我们做OEM单都是有目的性的,事前对我们公司都是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的。比如,参观我们的一些音响展,找我们的代理商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等等,综合分析之后,接下来就会找我们来谈了。

其实国内有很多音响生产厂家,到底要由谁来做他们的产品,首先他们也是要经过初步的筛选之后才能确定的,接着再找上门来谈的。实际上,谈完以后他们并不是很放心,因为毕竟大家对一个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他们会把要求告诉你、并希望你尽快把东西做出来的。其实,这个要求也是很粗线条的,比如说,他们要求你做一款A4纸大小的产品,厚度是多少厘米等。这些条件都是非常苛刻的,实际上他是给我们一张“考卷”。

针对他们的要求,当时我们的工程师就横比、竖比,怎么样我们都做不了,不得已给对方讲:能不能让它再放宽一个厘米?对方说不行。我想,实际上这个客户自己也测算过到底能不能做,他就是在考你。“我们日本(或其它国家)都能做这个东西,现在就是考你能不能做这个东西。”

后来我们经过反复开会、研究、计算、测量,通过模拟设计以后,噢!原来是可以完成的。样机做出来后他们就给你竖起了大姆指。后来他们也公开说明此事了:实际上这个产品不是太容易做,也不是太容易设计,如果你们能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了、并做成这个样子了,那说明你们就有实力来做其它任何的产品了。这张答卷我们交得非常圆满!

image007.jpg

笔者:针对贵公司外销的产品,外商有提出“二次校声”的吗?

马总:我们给外商做的产品,他们从来没有对声音提出过任何修改或修正的意见。

笔者:是这样。那贵公司在对产品的音色把握与确定方面,亦即最后的产品“校声”是如何进行的呢?

马总:我们调整产品的声音实际上采用的是最“蠢”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胆机大师”。那么我们是怎么校声的呢?首先我们会跟很多发烧友与代理商去研究市面上你们认可的声音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会去发一个问卷给我们的经销商、代理商以及音响圈中的一些大佬:你认为电子管机、晶体管机中哪些声音是最可取的?哪些机器的声音是大家公认最好的?希望他们不要选一款机器,最好能选三款、五款机器为上,最后我们再把问卷收上来做统计。

比如当时选英国Musical Fidelity(音乐传真)一款晶体管机的比率竟占到60%多,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款产品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款产品。电子管机中选以下两款机的比较多:一款是美国的Audio Research,另一款是法国的Jadis,具体型号我们也知道了,下一步怎么办?要么把这款机器买回来,要么借回来,首先要让我们自己的设计团队消化一下,消化的方法也是最简单、最“蠢”的,就是盲听。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人们对于声音与音色的一些要求,如:音色、柔润度,低频、动态等等的总体把握,这样做首先就在我们的设计团队中建立一个自己的标准,并让大家建立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好声音?这就是好声音!让工程师的脑子先“洗”一下,并确定一个基本概念:我们做产品不是给自己使用的,而是给别人使用的,所以说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确定音色标准。这就是我们最“傻”的办法,但这却是大家喜欢的音色。

image011.jpg

这还不够,一旦新产品出来之后,我们还要再组织珠海的一些发烧友来进行盲听。这个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第一轮回是工程师,第二个轮回是我组织,第三个轮回是广州的一些发烧大碗比如说周道了、陈仲本了,叫他们来听一听、提提意见。最后大体上意见分歧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这款产品给确定下来了。

据统计,我们的产品最高一次“认可度”的统计数字为72%。一般都在65-62%左右。

很多人问我:你们有没有胆机大师?我说:我们确实没有,但我们有一个设计团队,我们是用最“蠢”的办法去营造一个大家认为是最好的声音,即使现在看来这个做法也是比较好的。所以说外商从来就没有对我们的产品音色提出过任何修改意见,其实外商把产品拿回去也是要很认真仔细去听的,事后也只是对一些诸如面板、旋钮的加工工艺等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或尺寸的精度不够了等等,不过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自己做的;但对产品音色却是从来没有提出过意见,都是认可的。

笔者:这种校声方法虽然很“笨”,但却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市场性。

马总:通过对前面大家提议的一些好产品器材,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培训,知道大家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声音?所以也有人问过我:你们的产品是偏英国声呢?还是偏美国声呢?我说:你这样的问题我很难回答,我只能说,我们的产品音色是大家喜欢的音色。因为你很难界定什么是英国声或美国声。英国声细腻,美国声粗,这些都不准确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是选择大家普遍都喜欢的一种音色,我要找出别人为什么喜欢这种声音的“标准”,但我不会“靠”到音乐传真或Jadis的声音上面去,最后评判出大家喜欢的音色,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这是大家喜欢的音色”。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image013.jpg

笔者:也就是说,外销欧美、日本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基本上不存在二次校声的问题?

马总:完全没有。真的一点没有。

笔者:我发现贵公司最近上市的一些新产品都广受好评,无论是在台湾的《音响论坛》杂志,还是香港的一些音响杂志均是如此。从中我也看到了一个变化,那就是:贵公司陆续推出的一些新产品的音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声音“美”的程度比以前提高了。过去斯巴克的产品在音响性、制作工艺、技术指标等方面没有问题,是其强项,如果说若有“微词”的话,那便是“声音理性有余而音乐性稍微淡泊了一些”。然而最近所推出的一些产品在音乐性方面就有了长足的提高,这不是那几个人的感受,应该是大家的一个共性评价。我要问:产品校声方面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或变化了吗?

马总: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还有人问:是不是跟OEM客户合作多了以后,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东西呢?首先我要肯定一点,是得到了一些东西。再就是,或许早期大家对斯巴克的产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吧,比如某一个音响著名人士说过一句话后,可能这个人比较有影响力,所以大家就会顺着他的思路走,并都在延续着这句话——“胆机石声”,这样无形当中就给斯巴克的产品“定性”了。然而,我们对自己产品的音色则是从来没有怀疑过,大概从97、98年开始我们就用上述方法来进行产品校声了。

应该讲,大家对音响也是从一个非理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现在的人理性了,也就很重视音色的表现了,同时也掌握了很多对音色评论的正确方法。比如说,我给香港及台湾的杂志社送去了很多器材,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对器材进行正确的测试和对比。后来他们发现原来斯巴克的产品音色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我们是需要认真听一听的。

image017.jpg

比如有一次我在香港时陈英光就对我说:原来我接受的负面东西比较多,但我这个人做事比较认真,您看我有很多器材,包括古老的马兰士7+9电子管机等。但是比过去、比过来,不对呀,他们对你们的产品评价有不对的地方啊。

image021.jpg

这个问题客观解释起来就是:第一我们的设计团队对音色的认识也是在逐渐提升的。第二我们所有玩器材的人以及评论家们,他们也在不断地改进如何去判定音色的好坏,这说明大家从非理性到理性,或有了更多的方法去评判音色。最后作为厂家的工程师们他们也从三、五件到八、十件以及更多的产品中,逐步对自己进行了培训和提高,所有这些加起来后就会形成现在的结果了。

有一点,即对我们产品音色的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比如,原来珠海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老是批评我们的产品,最近忽然有一天他对我讲:其实你们的产品声音是不错的。我家里买了一台560机,甚至是550机,和别的名机相比,差异还是有的,但不是过去所说的有那么大啊。

image015.jpg

我们也做过很多研究和测试,比如,EL34管也好,KT88管也好,我们通过一些测试慢慢地也发现好的音色它的电流是多少,电压是多少,工程师们也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如何把电子管的音色特点给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

image019.jpg

笔者:贵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与型号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马总:早期我们也不知道市场上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色,因为Hi-Fi产品不像白色家电那样是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它的普及率并没有那么高,为此我们制定的战略是:多品种少批量。主要原因是对很多产品的市场情况我们也不能确定,只有让大家来选择,到底大家喜欢什么样的产品造型啊、音色啊,这样的路我们走的也比较长,有十年了。每年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型号有十几个以上,现在来讲,技术上的一些障碍应该都被克服了,都跨越过去了。如今我们再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就会侧重于产品造型及其在这个造型下的延伸,你可以搞五、六款,也可以搞十几款,这样做就可以慢慢走向国际化了。

比如您看麦景图与马兰士的产品,始终都是那个造型,但若要看他们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早期也是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慢慢地就会收缩到一个聚焦点上,这都是一个音响企业在他成功之前必须要走的一段路,也许这个路我们走的没有别人长吧。

image025.jpg

我统计了一下,从93年开始至今,我们大概做了96个产品型号。假如把给外商做的型号、OEM型号加起来的话,一共有130多个型号。现在回过头来再检讨、再厘清,实际上外销的产品有10个型号以内就足够了,且不管它是什么样形式的。国内呢,也就七、八个产品型号就足够了。

这次您到展会上就能看到MT系列产品,我们在这个产品基础上所进行的“延伸”产品大概有五、六款了。还有以复古形式或叫木箱形式的系列产品,也会摆一些,但这些产品我们主要是拿到国外销售的,不在国内销售。再有就是VP系列,这个产品也能“延伸”七、八个型号,也是拿到国外销售的。这样把所有产品型号加起来也有十五、六个左右了,那么最终真正好卖的产品我想也不过八到十个左右而已。

老实讲,我们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有缺陷,但坦率地讲,这个缺陷不光是我们斯巴克有,国内所有的音响制造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产品造型设计不够艺术化。这也是我们反复不能确定的、这个产品能不能“延伸”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既希望于通过我们的实力规模与引进人才来改良提升这方面的问题。现在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在设计,另一方面是委托一些大专院校比如清华大学让他们来进行设计,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最终会确定一个让大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机械加工也能很好地完成的、各方都满意的产品,MP系列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大家可以看看、提提意见。如果大家觉得某款产品的造型设计已经可以代表斯巴克的风格与形象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式来发展,以这个为基础,这样的发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少花很多宣传费,人家一看就是斯巴克的产品,我觉得这对企业发展是挺重要的。

image023.jpg

笔者:现在内销的产品主要为A、MP系列;外销的产品则主要是VP、SP(木箱)系列,那么内销与外销的产品在音色方面有区别吗?

马总:音色方面还是上面说的那样,斯巴克的音色标准,即是大家所喜欢的音色,要百分之百都喜欢是不可能的,我们力争做到六、七成的人都喜欢吧。

过去我们也做过探讨,问过很多外商:国外人喜欢吃面包而中国人不太喜欢吃;中国人喜欢吃大米而外国人则不太喜欢吃大米,大家在饮食方面有这种差异是否在文化上也会有类似的差异呢?外商则说:在音乐这一块应该是没有的,中国人喜欢西洋乐器,但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的乐器啊,在这方面应该是共融的。所以说我不会针对出口的产品再单独去做一个欧洲音色或美国音色,而国内的产品再去制定一个音色。

比如有个外国人曾对我说:一开始听二胡会觉得很悲哀,那怕是拉很欢快的节奏时也会觉得很悲哀的。等过了一年之后这个外国人又对我说:很奇怪,现在再听,不管他拉什么音乐我都能听出来那些是悲哀的、那些是欢快的。我就对他讲:这说明您原来对中国的音乐及乐器还是不太了解,现在您了解它了。这说明音乐是共融的。

反过来讲,我身边有一些老干部常对我说:我从来不听西洋音乐,听不懂,不知道它在描绘什么,要听就听民歌。大概一、两年以后,他们又主动对我说:您帮我搞两张交响乐、小提琴的唱片吧。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可以接受西方音乐了。

音乐最后的标准都是要显示它的美。什么叫美呢?有六、七成的人能认同你的音色了,这就是美,这就是我们斯巴克的美或标准。我们要求高保真、高还原、失真度一定要小。这是我们的技术标准。音乐评判标准就是六、七成人能认可我们的音色。

笔者:A70T与A88T电子管机,都是使用KT88的电子管,但是两款机器的声音差别还是很大的,在线路设计与校声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马总:对,这两款电子管机的声音差别是很大的。第一是两款机的电路设计有差异,A70T是自调偏压的,它有一个特点:供给电子管的电流与电压都比较高。这是由于不同型号电子管的工作电流大小不一,如果电流设置的太小,有些电子管就不能工作在最佳状态。

但这个机器我们最近很难做下去了,要改线路,原因是由于自调偏压电路的电流冲击比较大,而曙光电子管则比较秀气,电子管屏流你用到70-80%时可以,但如果用到90-100%时就容易出现燥音或内部跳火等现象。后来没办法就全部换成俄罗斯管子了,但俄罗斯管子也有一个问题,管子涨价涨的太厉害了!一年涨了六次!

image027.jpg

当我们开会决定停产A70T产品时,有一些商家就站出来说这款产品我们认可它,主要是在动态对比与细节表现方面比A88T要好。但是我们的产品理念是:如果遇到质量与音色有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取质量而不取音色的。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这是我提出来的。

挑剔你音色的人可以去讨论、去争论,但产品质量是没得讨价的,坏了就是坏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但是由音色所带来的影响相对就要小一些,说不定有人会说我就喜欢A88T的音色,别人可能会喜欢A70T的音色。其实我们都比较喜欢A70T电子管机的,因它是大电流、大电压设计,它的音乐细节和动态对比非常好,这一点是A88T很难做得到的,尽管它有三极管与超线性切换。

比如我们早期曾出过一款530的机器,当年也是一款卖得非常火的产品,机器比较大,之后也出口行销到全世界各地。后来等到A系列、7系列产品出来以后,由于530的体积过大我们就把它给淘汰掉了。当时曾通过测试对比,765A是完全超过530的,而且体积也做小了,也是经有六、七成人的同意表决后我们才把530停掉了,包括台湾的经销商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来自德国、日本的外商则认为:765A没有530好,尽管530的体积大,但我们不要765A,就要530。无耐,我们还要继续做。这说明音响也存在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众口难调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人对声音的接收有差异。比如说您的文化背景、音乐修养、身体状况等都非常好,而且耳朵的分辨率非常高,音域也很宽广,那么您是一种标准。另外一个人可能身体不太好,或两个耳朵不平衡,他会说这个是我所喜欢的,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问题就是要“多品种小批量”。所以说,现在我把国内销售的产品归为两个类,国外销售的产品归为两个类,每一类都还可以往下延伸,具体怎么往下延伸,我们会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来做对应的调整。

image029.jpg

音色的标准其实也会在变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对音色的要求不会很高的。现在吃饱、喝足了对音色的要求肯定是又一个标准。以后生活水平再提高,文化产品普及率更高,我相信这个标准还会要变的。

我们并不是把95年确定的音色标准一直延续到现在,不是这样的。比如说,音乐传真A2晶体机,过去大家对它很崇拜,因为这个机器卖的不贵但声音却很好;但现在却没有人崇拜A2了,所以说我们还是需要看市场。比如说您老李(指笔者)说市场上现有一款产品音色不错,我们马上会把这台机器要么借回来、要么买回来听,来修正我们的音色标准,所以说,我们这个音色标准的制定永远是不会错的,因它是六、七成人所喜欢的音色标准。

笔者:A70T与A88T电路程式不同,电流、电压值不同,同常来讲,声音肯定会有所不同的。既然贵公司有一个“音色标准”,那么是在这个标准前提下去校声的呢?还是其它什么?

马总:在讲这个事情之前,我要讲一个故事。为什么要做A70T?外形方面A70T与A88T没什么差别,本来我们没有计划做A70T的,原由是因为很多发烧友喜欢换管子玩嘛,自己又没有设备,也不太懂调机,就希望有一个自调偏压电路的电子管机,后来我们研究后决定还是上一款这样的产品吧。

当时在研发之前也有人提出做套件,但我是极力反对做套件的,原因是我怕出事故,后续的售后工作会很麻烦的。A70T没做出来之前大家觉得不会与原来的KT88机器能有多大的差异吧,但做出来之后却发现差异还是很大的,这种差异首先是因为电路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这是必须肯定的,因A70T更多是在动态、层次与细节方面的差异,你要把A88T做成A70T的音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把它做成A70T那样的细节表现力是比较困难的。出来之后我们自己都认可比A88T声音要好,包括很多外商都觉得这个声音的确很好。

我们早期做的560机器,电位器原来用的是指数性的,后来改用函数型的,出来的声音就完全不一样了,而机器什么都没有动。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笔者:通常参加测评的人员会有多少呢?这个人群是相对固定的吗?使用什么参考器材来进行校声的?

马总:这个人数不多的,工程师方面大概是三个人左右,我这里大概是七、八个人左右,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二十个人左右。

参加测评的人员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通常在八、九个人左右吧。参考音箱使用的是老款的B&W 801,或许它的声音并不好听、没有太多味精,但此音箱的最大特点是音色准确。

笔者:站在您的角度来看待或分析一下,国内其它音响厂家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马总:依我所掌握的信息,当然我了解的不全面啊,它们都有决心和信心把这个行业做好,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确很努力,但是规模始终起不来,原因无非是以下这几点:第一就是产品的品质。实际上这个品质、口碑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并不是说我今天要怎么样、怎么样人家就会信你的,现在资讯网络这么发达,发烧友之间也会相传的。

第二是管理方面不够专业,我们工厂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大厂出来的,本身就具备很多管理知识与经验,尽管他们原来管理的不是音响产品,但是管理程序与要求是接近的。

第三是诚信问题。某些厂家话说的很大,这个我能做、那个我也能做,怎么样、怎么样的。实际上客户提出的要求最后都不能完全兑现,这就是一个诚信问题。通常我们在谈判时就会明确给对方讲:这个可以做,或那个不可以做的,等等。依我们十五年的生产经验而言,真的不能讲大话,尤其是对外商。

第四是急功近利。有些厂家的OEM单可能比较少,但为了把这个OEM单揽过来,就会答应这个、或答应那个的,由于没有基础,没有设计团队,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做不到的。

第五是成本高。由于产品做不上量,元器件采购与生产成本就会比较高。

最后是售后服务。比如香港有一客户的机器坏了,我们就会立即派人过去进行维修,现在一个船票来回就是360元钱,一天员工补助是300元;而且那台机器是在保修期内的,你是不能收钱的,所以说,一般的小企业他是不敢这样去做的,也是花不起这个钱的。如果再加上产品质量又做的比较差,这个售后服务的费用将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可怕的。然而售后服务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火”还没有冒起来之前就要把问题给解决了,否则等到人家拍着桌子去骂你的时候再去做影响已经不好了。

后记:第一次“见识”斯巴克的产品是在1994年的广州夏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印象当中,这应该是斯巴克公司第一次参加音响展对外曝光吧),产品的外观造型虽不是很艺术化,但一看就是“大厂的产品”,没有丝毫的“土炮”痕迹,内部接线全部为搭棚焊接,只是从这两方面来看,斯巴克的产品制作工艺从一出世就高出国内同行产品一大截,而且这一优势强项一直保持到今日。这也再次应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步赶不上且步步赶不上。

我认为,“极具特色的个性之美”才构筑起了被我们称之为“经典产品”的基石;毫无疑问,极具个性与才华的设计大师是成就“极具特色的个性之美”产品的前提条件。这几乎已成为所有文化艺术领域的设计经营法则,当然也包括音响文化领域。然而斯巴克没有“设计大师”、只是靠“设计团队”的产品设计经营模式,不要说在国内音响界,即使在国外也是属于非常另类的非主流作法。但是通过斯巴克公司的发展运作,也让我们亲眼见证了“设计团队”这种设计经营模式生命力与竞争力之强悍,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让六、七成人都能接受的产品音色路子。


文/摄影/李鹏展

2009-06-08

注:此文章已在成都《视听技术》杂志2009年第七期上发表

    标签:斯巴克 音色

    上一篇:暂无信息
    我要评论

    计师简

    听音室设计·音响系统调校·新中式家居设计

    务流

    懂生活 · 有品位 · 为您度身定做优雅的生活空间

    Copyright © 2005~2020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13603906582 QQ:573759413 微信:lbxz121 电子邮箱:xz555sm@126.com Rss 网站地图

    豫ICP备12007366号-1  常州网络公司:双喜常州网站建设